华中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和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发动全校师生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全校师生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包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责任以行,创新是魂”的办学理念,“办尽可能好的教育”的办学目标,“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抓目标、抓质量、抓人才”的办学思路。学校党委提出“全员育人,全员自育”的要求,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工作干部的责任,同时也是全校所有的教职员工的责任。“育人为本”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发挥人积极性,特别是是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主动发展。学校领导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关心爱护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支部建在班上”是学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成熟经验。近年来,学校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党旗领航”工程,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感召力。该工程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为主题,对学生入党前教育、支部和党员考评、主题党日评选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策划,组织了系列活动,强化了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对理想的坚定。与此同时,学校致力将拔尖人才培养成未来的学术大师、政治精英和工商巨子,通过开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积极构建一套政治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学生骨干的政治意识和领导意识。
2.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近年来,学校在保持人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科学为壤、人文浇灌”特色校园文化,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形成以“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渠道、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一个主题即育人为本、知行统一;两条主线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渠道即拓宽第一课堂范围,夯实第二课堂地位,加强第三课堂作用;四个平台即“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四个平台。在此体系下,学校广泛开展“人文讲座”、“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弘德讲坛”等,搭建文化科技大舞台,狠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以基层科技创新部、院系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训练营、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赛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融合,相辅相生,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德长征”活动,重点建设三大工程,即“温馨提示工程”、“律己工程”、“责任工程”。提出了公德进课堂、进寝室、进交通、进社区和进列车的“五进”要求,其中“公德长征进列车,文明礼仪传四方”活动在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与志愿者同行,向世界说你好”志愿服务项目评比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特别资助。
4.以主题实践为课堂,升华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的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校长李培根院士经常强调:“作为一所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坚持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承创新中构建起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蕴含责任教育”“利用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体系。其中主题社会实践成为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为烈士寻亲”“衣援西部”“公德长征”活动在全国高校及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必修课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监控和支持网络。为全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针对普查结果开展教育活动。已形成“一节(心理文化节)、一网(心理驿站网站)、一会(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协会)、一报(《新心》)”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体系。
2.加大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力度,全过程渗透思想教育。
创新资助形式,渗透爱国爱校、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2007年学校投入2400万元用于奖助的同时,开展近30类400次各类义工活动,参加人数超过15000人,总工时超过10万小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3.完善网络,明确责任,推进全员育人。
学校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学校重视和充分发挥“两课”育人作用。主要领导亲临备课教学第一线:党委书记朱玉泉教授多次参加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校长李培根院士参加“十七大”精神进课堂集体备课会,并讲授第一堂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校领导带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并要求全体思政人员要做“有理论的实践者”和“会实践的思想者”。加强队伍建设,选派思政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着力打造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班级导师暂行工作条例》,选聘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博导、优秀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后勤管理干部担任班级导师,全面推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