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发展方针,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改革开放前夕,学校就提出了“第二课堂”概念,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才培养延伸到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作出了有益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着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90年代后期,又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阵地由教学、科研环节拓展到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十一五”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承既往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方针,学校学生工作积极参与构建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主体、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层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强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采取普遍或个性化的举措,开展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让最大众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和面临各种困难的学生各得其所,拥有各自的发展平台。
二、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通过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等举措,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决定每年下拨约20万元的专项经费,在全校实施“党旗领航工程”,该活动已成为该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加速器”和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动力。
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这一学生党建传统,则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组织基础。目前在校学生党员达1.46万人,71.6%的本科班级建立了党支部,本科三年级以上班级基本上都建立了党支部。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邀请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开设讲座,并开展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政治理论、组织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训班为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了大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干部,也让他们成为党外青年积极分子的引路人和广大学生的贴心人。
三、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建立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和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主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重点、以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关键的“三层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经费240多万元,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目前,已建起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15个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每年有5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国家经费支持,10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学校经费支持。此外,“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每年从保送生、全国奥赛获奖者和高考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中选拔200名学生进行培训,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学术大师”;“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每年从大学生创业积极分子中选拔200人进行培训,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工商巨子”。
四、以主题实践为课堂,升华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的同时,华中科技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校长李培根强调:作为一所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坚持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承创新中,构建起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蕴含责任教育”、“利用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体系。其中“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更成为学校责任教育的新亮点――“为烈士寻亲”“衣援西部”“公德长征”活动在全国高校及社会各界都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学校进一步成立了“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让学生在寻访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广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教育着自己,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观。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