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要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以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据此开展教学实践。
创新试验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整合。
在办学思路上,创新实验区通过配置优质教学资源、聘用高水平教师、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吸引和选拔高素质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区的探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选拔、激励、淘汰和约束制度,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主动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师资聘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社会、业界和国内外高校的开放程度。
在实践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着手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区,配置优质资源,配套特殊政策,开展两个方面的系列探索与实践。
第一,在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三个层次着手,建立和完善数理实验班、学科大类实验班(机械大类、电气大类)和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实验班,配备优质资源,采取特殊政策,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实验,对比和总结各类实验班的特征,从中发现工程学科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与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在这个系列的实验中主要体现了教师(或学校)的主导性。
对于数理实验班,标准学制为四年。其中前两年强化数理和计算机基础,以数学分析替代传统高等数学,以现代物理理论充实大学物理内容,以计算机模拟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并按信息大类进行培养,强化学科基础,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数理和学科基础。后两年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信息学院的各个专业。实验班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直攻硕士生筛选分流,80%学生可直攻硕士学位,一部分直攻生可以硕博连读;其余学生以本科学历毕业。为了加强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数理实验班学生应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数模竞赛或电子设计竞赛。
对于学科实验班,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四年制学习。其中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门平台课程配置课程设计或独立开设的实验,强化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两年进入学科优势专业学习。在各阶段学习中应注重主动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实行本─硕打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筛选分流,60%的学生可以直攻硕士学位;其余学生以本科学历毕业。为了加强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实验班学生应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电子设计竞赛。
对于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班,在学科大类平台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历时两年(三年级、四年级),改变按学科逻辑分化设计专业课程的做法,重组教学内容,以实际项目为牵引,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试点班学生实行本─硕打通的人才培养模式,50%的学生可直攻硕士学位;其余学生以本科学历毕业。为了加强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教育试点班学生应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实际工程科研项目。
第二,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研究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这个系列实验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以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本科生合作学习团队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以真实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2)以dian团队和工程学科竞赛团队为实验对象,以创新精神和科研方法训练为核心,以真实横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以联创团队为实验对象,以环境营造为重点,以国际软件大赛为牵引,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此外,试验区还将探索医理工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中包括具有理工背景的医学人才,也包括具有医学背景的工程人才;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分别设置医疗器械、医学材料、医疗仪器等方向。复合型人才实施长学制培养,为我国医学工程的研究机构和产业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