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成立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校园交通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等制度,每年与各二级单位签订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坚持日常检查与年度考核检查相结合,开展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彰。把校园安全工作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安全工作经费充足。
完善设施建设,提升安防水平。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对校内建筑实施电路和消防改造,在教研大楼、学生宿舍、重点实验室配备消防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和气体自动灭火系统,新建微型消防站,增配消防车辆和专职消防队员。完善治安防范设施,基本实现校园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对学生宿舍实行门禁管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对校园主干道及门禁系统、红绿灯、指示牌等交通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主要路段设立测速装置,重新规划道路分界,实现人车分流。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讲座和消防逃生疏散演习,通过新媒体、讲座、宣传册、志愿者路演等形式,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延伸安全教育时间点,提前将《大学新生入学安全教育须知》邮寄新生手中,开展安全教育入学测试。强化巡查值守,实行区域化巡逻、夜间巡逻与视频监控技术相结合。实行群防群治,各部门单位通过微信群等及时通报治安信息。
实施警校联动,共建平安校园。加强与属地公安部门信息共享,配合开展“春雷行动”和“秋季行动”,在全校范围实施网格化治安专项整治,配合武汉市“万警进社区”活动,加强警校共建。实行共同培训,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治安、国保、交通、消防等部门支持,强化对校园保卫人员的专业培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