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大局、实小节”深入细致做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008-05-16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从民族平等、团结的高度“从大局、实小节”深入细致做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构筑平等、团结、和谐的各民族学生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一、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团结、平等的高度认真对待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该校十分注重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培养西部开发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矿产资源类人才。

  ⒈逐年增加了在西部的招生。该校采取在民族地区单独投入指标等办法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数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矿产资源类专业的招生数量。2004年到2007年,学校民族学生招生数增加了20%;西藏地区招生数由最初的每年几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0余人,并将继续逐年增加;学校还将民族预科班的招生数量由原来的60人/年增加到了现在的80人/年;学校还安排在西藏地区从事科研的老师到当地中学与学生座谈,鼓励当地学生报考该校。目前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131人,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10%。共涉及25个民族,其中,学生在1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16个。

  ⒉学校科学配置课程体系。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西藏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对部分基础课程,特别是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学习难度很大。学校果断决策,对藏族学生上述基础课程单独开班,由执教经验丰富教师单独授课,并组织优秀学生“一对一,结对子”辅导他们的学业。为培养好这些学生,学校还采取了多种灵活方式,比如“1+3”、“2+2”等多种方式,加速培养,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西部地矿生产部门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民族人才,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对民族学生保研给予适当倾斜,为他们创造读研条件,满足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⒊注意用西部开发的生动形势教育学生。学校定期传达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举办西部开发形势报告会和民族学生创业先进事迹座谈会,定期举办民族学生的座谈会,增进学生对西部开发的形象认识,激发民族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其学习原动力。

  ⒋注重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学校注意民族学生的政治进步和成长,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级党校培训班学习,目前该校民族学生入党比例高达12%;该校注意民族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比例,目前该校有2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学校还注重发挥对品学兼优少数民族学生大力表扬和宣传的辐射带动效应。比如该校04级德西央宗同学多次被授予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标兵等称号,05级藏族学生普布扎西在二年级就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通过在全体民族学生中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⒌注意营造民族和谐的浓郁氛围。为促进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该校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解决其生活之忧,并为少数民族学生饮食配置专门的食堂。在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校领导亲自参与,与少数民族学生联欢或座谈;在重大节日盛典等重大场合注意安排各民族学生同台献艺,合作表演。

  二、将办学特色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具体环节

  该校是以地学为鲜明特色的大学,地矿专业野外实践实习锻炼占课时比重高,实践实习锻炼的过程既是学习的必需环节,也是加深师生间和学生间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环节,少数民族学生勤学善问,老师很注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有针对性为他们答疑、解难。民族学生在此过程也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比如民族学生体力和耐力比较好,很乐于帮助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体力较差的同学。少数民族的多才多艺也增添了实习过程中的乐趣。在实践教学的分组中注意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的结合,进一步加深感情和友谊。

  特色体育也是该校的重要特色。比如攀岩、登山、定向越野,既培养体能、毅力也锻炼协作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学校也注意发挥民族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培养他们诸方面的品格。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有着较好的体能、耐力,学校注意挖掘他们的素质和潜能,先后有多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登山和定向越野等比赛活动,并取得好的成绩,增进民族学生的自豪感。

  三、做实做细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工作,切实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维护校园稳定。

  ⒈在学生社区建设和住宿安排中,体现“和谐一家亲”。安排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错聚居,增进了解,培植友谊。学校在历届新生进校时,都注意将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错居住,通过这种安排来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避免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在民族的圈子而固步自封,也避免因各族学生之间缺乏了解而引起纷争或事端。目前各民族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宿舍氛围良好。

  ⒉在生活上,尊重民族学生饮食习惯,体现“学校即为家”。学校根据民族学生饮食特点分门别类办理其饮食。投资建造了专门的清真食堂,对于藏族学生喜欢的糌粑、牛肉、羊肉等食物,学校也全力满足,尽力保障民族学生所需的各种菜肴。近来国家加大对学生伙食的补贴,学校也注意补贴向民族学生的倾斜,保证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能生活稳定,饮食舒心。

  ⒊在经济上注意民族学生的救助和帮扶,做到“一个都不少”。只要少数民族学生有经济困难,学校都给予办理助学贷款。目前在校的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有力的帮扶。即使在名额有限,经费有限的特定情况下,学校也优先满足民族学生的需要,做到能优厚全优厚,民族学生一个都不少。汉族学生也表示理解,支持学校决定,并有意识、积极主动地把帮扶机会让给民族学生。学校还注意同民族生源地政府的沟通和协调,认真组织当地政府所设的助学金的评选,把当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带给学生。

  4.学习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特别帮助,实施“同心进步工程”。学校学务指导老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施行特别对待,对其在专业等各方面视情况给予额外的辅导。学校还指导各学院普遍实施了“一帮一”、“党员-同学”结对子等办法,扎实推进“同心进步工程”,突出对民族学生的学习帮助,促进一同进步发展。

  5.作好民族节日庆祝安排活动,做到寓教于乐

  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比如藏历新年、开斋节,学校领导都会专门看望学生,带给学生祝福和礼物,学校也专门为其安排合适的庆祝联欢场所,保障其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校园秩序的正常,让学生在节日中既感受民族的传统和欢乐,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到学校的关怀,在娱乐中受教育,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