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学科特色和优势,主动贴近国土资源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在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科技竞争力,为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聚合服务合力。着力整合优势学科平台,学校主动服务行业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紧紧围绕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目标和国际重大地学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跨学科探索。自主研发了MAPGIS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地矿和国土行业信息化建设,分别占据市场95%和60%以上份额。以“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为支撑,通过整合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多学科优势,加强巴东野外试验场、秭归野外试验场的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学科的野外教学与研究平台。目前,该中心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还依托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组建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立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被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技术标准采用。编制了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1:500000),为国家制定防洪策略提供了基础。“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盆地沉积、盆地构造与油气资源科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此外,学校还与国土资源部共同组建了“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实验室”,围绕国土资源环境安全中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提供决策参考。
——开展教育科技合作,搭建服务桥梁。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疆、河北、浙江、河南等14个省市的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及相关地勘单位(华亭煤业集团、湘电集团、中原油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科技教育合作协议,与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3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联系。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深入参与各个合作单位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灯相关地调、矿调项目,与一线生产单位联手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并在教育科技合作中为地勘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有效支撑了地方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学校还不断加大地矿行业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打造地矿行业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联合承接重大项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举办“总工班”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为地勘单位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承担了“全国矿业权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等多项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10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地调培训班13个,培训学员1370余人,进一步缓解了地矿单位、矿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间的供需矛盾。学校还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地学类毕业生到西部建功立业,2003年以来,已累计向20 多家西部地矿单位输送了近4000名毕业生。
——着力服务国家目标,提升服务质量。2006年,学校参建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的项目研究,为该项目的实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13名师生作为国土资源部“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成员,参与了灾后重建规划的地质安全性论证工作,受到国土资源部及灾区相关单位的充分肯定。学校积极组建跨学科的“深部找矿”学术团队,集中力量突破地下500-2000米深度找矿关键技术。近年来,学校先后组团参加了河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为地矿单位开展深部找矿贡献了新思想和新智慧。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地勘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地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力。在参与“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重大国家专项以及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专项中,学校积极引导科研人员聚焦于突破陆上油气、海洋油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勘探开发和评价关键技术,围绕油气资源勘查与评价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油气企业增储上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2010年,学校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矿产保障工程等专项项目经费已近亿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