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建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意见》有关精神,积极整合各涉海学科和人才资源,大力加强与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签署了共建“海洋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书,在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培养涉海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近十几年来,积极推进经济学、管理学等新发展学科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在资源环境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作为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国家级业务中心,肩负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两个监测体系的业务组织与管理,同时还开展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双方共建的研究中心,将依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齐备的监测系统、实时更新的海量数据和学校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管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与海洋科学交叉融合,促进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域管理领域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应用,努力为海洋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科学依据,共同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创新交流机制,规范合作管理。为进一步保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累积学术成果,提高海洋综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研究中心将建立例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领导和部门互访机制、信息交流机制、重大合作事务会商机制,以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确定其运行情况和发展方向。同时,研究中心还将成立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由双方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制定研究中心发展目标与年度发展计划,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审查科研成果等。
二是共建科研平台,深化科研合作。双方将共同组建稳定的高学术水平科研团队参与研究工作,构建13个科研平台,9个围绕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4个围绕环境管理方面,对海域资源配置与管理、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功能区划与规划、海洋遥感技术应用以及海洋工程管理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中心将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经学术委员会同意,自行制定研究方向或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在合作期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给予经费支持保障研究中心基本运行,邀请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其开放基金研究项目申请,联合申报国家相关部门的重大项目或专题项目。学校将组织专门的科研力量,围绕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关心和亟待解决的海洋资源管理等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预研究,利用自身学科、人才优势,积极支持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三是共建教学基地,培养创新人才。研究中心将努力把双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联手培养涉海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支持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从事涉海自然科学研究的年青专家返校进修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涉海复合型人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为师生前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从事科研、实习的人员提供必要工作和生活条件,将选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家直接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管理领域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共同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涉海拔尖创新人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