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学生专业内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今年6月以来,共有228支校级普通主题社会实践团,54支校级重点主题社会实践团,291支社会调查小分队,一万余名师生参加的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开展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拓展实践内容,彰显专业特色。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帮扶、专题调研、法律援助、科普宣传、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实践期间,广大学子充分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深入基层及城市调研,同时开展各种宣传和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了当地居民,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结合专业特色,珠宝学院“凡雷之梦”社会实践团队以“湖北省鄂州市珍珠产业的现状与规划”为主题,奔赴享有“楚天珍珠第一镇”盛誉的鄂州市东沟镇,实地考察当地的珍珠养殖产业,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采访、查询,实践队得到了有关东沟镇珍珠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的一系列数据,提出了有关东沟镇珍珠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其中,实践队提出的“效仿梁子湖旅游区‘捕鱼节’,举办‘珍珠节’”的建议得到当地领导充分肯定。在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面前,学生们奔赴不同地区,为国寻找资源。“乡音”社会实践服务团赴青海西宁,研究西宁盆地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前景调查。结合调研与专业知识,提出了该地发展的几点建议;资源学院海北蓝天团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调查与评价”、地学院梦里水乡团队“关于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流域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以及灾害应急机制的调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二是结合专业实践,促进专业教育。大学生通过实践更多地将社会需求回馈到校内,有宜于学校建立针对性强和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策略。学生们通过在调研过程中的逐渐摸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资源学院赴江汉油田实验团以“我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与人才需求”为主题,深入江汉油田单位进行调查并获取信息。团队在江汉国际合作公司进行调研时,了解到了相关部门的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油气开发、石油工程、储运工程四个专业毕业生的大量需求。学生们通过问卷调查,将毕业生理想的人才类型与公司紧缺人才类型对比,根据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出了“学校资源类专业需加大技术性、科研性人才培养”的建议。从而更加有助于推动学校相关学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专业教学,为解决资源类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提供支持。
三是夯实专业技能,明确发展方向。2008年,学生们创立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致力于地学研究,并制定了“五年计划”:用5年时间走遍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及地质灾害高发区。2011年暑假,该社会实践团奔赴内蒙古、河南、云南、山西四个省,深入基层,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地震及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调研。“回首于行走之路,行走于实践之地,实践于灾害之岭。”团队成员雷剑敏的一番话,道出了同学们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队员苏怀玉谈到,“在云南调研时,去了东川泥石流观测站,接待大家的三位衣着朴素的工作人员,均毕业于名牌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通过对泥石流的分布、分类、危害等的讲解和其所在研究所近50年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更让大家理解到了作为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历程”。通过调研,河南调研团队的袁杰深感实践调研对地质工作者的重要性,在谈到专业问题时,大家都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珠宝学院“常乐石团队”成员在山东进行“昌乐蓝宝石特色文化推广与品级标准测定”实践,学生们不仅观看了珠宝首饰加工的各个流程,还亲自参与到昌乐蓝宝石市场开拓中,在认识到产品设计更新、品级标准明晰、文化宣传、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后,他们为当地宝石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份《昌乐蓝宝石市场缺陷分析与解决方案》。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用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大家表示,一定要珍惜学校里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