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强国际交流建设步伐 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

2008-11-14收藏

  广泛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国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国际合作会议为起点,营造良好环境,建设高水平学科项目

  学校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国际合作,全方位营造国际化交流合作环境。学校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矿产资源、地质科学、数学地质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共组织包括国际地质大会、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第12届国际数学地质大会、矿床模型及矿产勘查大会、东北亚地壳演化与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地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所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和合作项目,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大华北地区新生代地球系统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承办首次在我国举行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既为师生研讨学术、探索新课题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又为师生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以国际培训项目为机遇,把握发展契机,开创多元化合作模式

  学校以积极拓宽的思路,以国际培训项目为机遇,开创多元化、多样化、多国合作模式。学校从2004年起先后承办了3个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国际培训项目(“重点地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培训班”、“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班培训班”和“非洲矿产地质勘察研修班”),来自非洲、亚洲、欧洲与拉丁美洲等34个国家77余名学者、政府官员与全校师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学校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和部分青年教授运用英文进行讲授课程,并组织培训班学生赴河北迁西金厂峪金矿进行地质考察和野外实习,并组织参加培训班的矿产资源或地质管理官员与科研机构学者,开展专题学术报告,介绍各自国家的矿业政策和地质情况、投资环境等。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了异域文化和视野,也带来自国家在矿业、资源、环境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经验与进展,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共同上课,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加强了国际沟通,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增进了国际地质科学的交流与技术开发。

  三、以战略合作和专家讲学为纽带,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可持续双赢国际合作

  学校牢牢把握合作和发展的契机,“请进来”和“走出去”,逐步发挥跨国、跨区域合作的纽带作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合作格局,逐步建立了包括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师资队伍资助与培养等在内的多元化、多渠道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签订合作交流协议,设立交流合作基金,安排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校与柏林工业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延世大学、日本筑波大学、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等2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签署包括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学生培养、科研项目等全面的长期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学校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共选派50余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在油气资源、矿物纳米材料、生态地质、矿床学、地质普查与勘探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学校还实施“优秀博士论文扶持计划”和“研究生学术创新工程”,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基金,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实力,提高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短期讲座和培训工作,加强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本科教育和教育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校安排不断增强“名师讲堂”的系统性、前缘性和计划性,邀请PaulT.Robinson教授、GregoryADavis教授、FritsAgterberg教授、BrianJ.Fryer教授、尹安、克伦宾奖章获得者成秋明等80余名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和学者,开设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层与古生物学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内容的短期讲座和培训,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校师生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沟通的“桥梁”。开设的课程供全校研究生选修,并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听课观摩,达到引进国外优秀研究生教学资源,借鉴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的目的。

  四、以文化交流为平台,提高实习水平,进行跨国地质实习交流

  学校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化、创新型视野的地学人才,人才培养不仅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还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注重“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能力、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跨国地质实习的交流合作。

  2003年至今学校先后派出地学院理科基地班5批共100余人次在俄罗斯的贝加尔裂谷进行跨国地质实习。2006年,学校还与韩国忠南大学共同举行地质实习。学校的北戴河、周口店实习基地也有来自俄罗斯、美国、韩国等高校地质系学生的实习活动。跨国地质实习以地质野外实地考察,小组互动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实习地国家的地质概况和人文历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交流,收集了大量地质实物和资料,锻炼了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培养了超越国界的视觉,对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增强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兴趣以及今后长远的成长等具有重要意义,开创地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及教育全球化的新途径,培养研究型、开拓型、国际化地质人才的重要步骤。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采取资助更多的师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设立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举办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等措施,拓宽广大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