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挥优势多措并举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10-31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积极发挥教育科研和育人优势,大力实施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三项措施,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发挥育人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各类宣传培训活动,为农民架设致富金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成才创业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的就业观,广大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成为推动京郊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学校各级党支部与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三街村、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长沟镇南甘池村、张坊镇东关上村等20个乡镇党支部开展“红色1+1”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支部共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一支“致力科教、普及科技、服务农民”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等方面进行宣传,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学校以就业工作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输送人才。2005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学校积极组织和引导毕业生到京郊农村基层就业创业,邀请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畅谈基层工作的体会和收获,至2007年共有63名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或村党支部支书助理,6名毕业生去京郊农村基层支教。2008年,共有389名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和支教选聘。

  二、发挥知识和技术创新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学校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科技发展重点,优化教学科研资源,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与区域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以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面向基层,鼓励交叉融合。在巩固传统优势地学学科的基础上,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学科发展,鼓励广大教师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围绕农村土地污染治理与预防、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地质遗迹研究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百余项课题开展科研工作。二是以应用科学研究为落脚点,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学科创新,以。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原则,按照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积极发展交叉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纳米材料加工工程、地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学校通过设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项目,增强广大师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以产学研合作交流为发展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多层次合作。学校还积极拓宽教学科研的领域,与新疆、内蒙、甘肃、广东等省市的乡镇企业建立多层次产学研基地,努力实现企业、农民与科技人员有机结合形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构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效益

  学校每年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层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资源反哺农村。一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转移培训。不断加强对京郊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的培训。二是实施面向青壮年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对个体私营业主和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计算机、营销等专业技术培训。三是开展面向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掌握先进技术,做好农村青年职业规划,四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及时对农民党员进行文化、法律、农业科技等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五是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志愿者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2008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广大师生开展与农村工作相关的科技扶贫、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御宣讲活动200余场次,参与人数近万人,包括心系民生,关注地质灾害--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践团、红色之旅--华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调研团、爱心天使行动--宁夏西海固支教社会实践团、红层找水--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等16支重点团队在内的社会实践团队,践行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宗旨,将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了社会,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