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三个结合” 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08-07-23收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重要形式。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把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和奥运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相结合,把学生思想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动员,以点带线

  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点带线,“点”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精”字,即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时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海报、广播、网络、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学校团委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高度,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从经费中预先拨付专项费用用于30项重点社会实践活动,并把112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格局中,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把每个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严格申报和审批,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有效化、层次化。

  二、结合实际,重点推进,力求实效,以线促面

  学校结合抗震救灾和奥运工作的实际,以线促面,“线”以学校资助、学院组织的方式,讲求“特”字,即突出特色,百花齐放。学校以“四个服务”(服务奥运、服务地震灾区、服务西部、服务地方)为主旨,组织“四项主题活动”(“改革?发展探索?成长”――青春与改革同行、“梦想?辉煌参与?奉献”――激情与奥运同在、“为责?为荣求真?求知”――我与地质事业共发展、“关注?行动应对?防御”――自然灾害防御宣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建112支团队,组成16支自然灾害宣讲团,实践地区涵盖四川、河北、山西、内蒙、宁夏、贵州等25个省(市)、自治区,以大学生自然灾害防御宣讲团、和谐社会宣传服务团、形势政策宣讲团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团为重点,同时鼓励学生个人参与社会调查,积极开展灾后重建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宣讲、奥运志愿服务、科技帮扶、文化下乡等活动,整体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有对灾区重建的实践活动,如赴绵阳江油地区阳光行动,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研等,也有对地震灾害预警、重建机制的调研,如唐山地震重建经验调研、1966年邢台地震灾后影响及重建调研和辽宁省海城市地震预防及重建,还有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讲,如地震监测方法调研及地震科普宣传实践团,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奔赴奥运城市以及境内火炬传递路线上的各个城市和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后奥运会时代的奥运成果转化等活动,到东北矿区、广西中小型危机矿山、云南铅锌矿区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到湖北恩施堰垭、宁夏西海固、青海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等中西部地区进行阳光支教、文化下乡等活动。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奥运志愿活动、矿山企业调研、农村支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和搭建学生锻炼自我,成长成才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

  三、完善机制,加强引导,推广宣传,点面结合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度大的特点,“面”以完善机制,积极引导为保障,讲求“广”字,即联系实际,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院系和职能部门加强对实践团队的指导,加大对实践团队的支持和考评力度,扎实做好宣传动员、安全管理、过程指导、成果宣传等各项组织工作,将举办“社会实践归来话感受”等主题报告会、座谈会、社会实践图片展等活动,实践团队的优秀成果将参加“青春的风采”社会实践系列成果展,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评比,扩大社会实践的教育面、影响力和实际效果。

  学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努力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体现“三个结合”“四个服务”,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践行“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