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有3112名学生毕业,其中博士毕业研究生232名,硕士毕业研究生845名,本科毕业生2035名。在毕业生人数多、情况复杂、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度重视,精心筹划,采取各项措施,倡导“文明毕业、和谐离校”,有力地保障毕业生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教育和离校工作组,负责毕业生教育及离校工作。毕业生教育 “稳定、安全、热情、简便”为总体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和落实到位,为毕业生创造文明毕业、和谐离校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毕业教育活动
1、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毕业生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
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针对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中心邀请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家,举办了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合同法讲座,为毕业生分析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新劳动合同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合理地维护自身权益。
学校还及时公布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帮助学生毕业生客观分析、正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顺利就业的信心。帮助毕业生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毕业生因即将走向社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有效、合理地疏导毕业生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毕业思源,感恩母校”教育,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
在营造温情、友好的校园氛围上下工夫。学校在校园内悬挂勉励毕业生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宣传横幅,对规范毕业生离校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向全体毕业生发出了文明离校、安全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珍惜大学最后时光,文明有序离校。学校在校园网--北地风情BBS上开设“凤凰花开”毕业生专版,在青年地大网八度空间开设“临别赠言”栏目,供毕业生和广大同学老师抒发离别情感,注重舆论引导、搭建毕业生与其他年级同学沟通平台。
学校精心组织毕业欢送会,发出文明离校倡议等,营造热烈隆重的毕业生离校氛围,使毕业生感受到重视、关注与关怀,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感、友情感。在毕业生中积极开展“清洁校园、文明离校”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广大毕业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印象,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
3、开展“严格校规校纪”教育,增强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以健康文明方式告别母校
学校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顾全大局,共同做好文明离校工作。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重申学校纪律,使每位毕业生明确文明离校的各项要求,整治安全隐患,强化行为管理,教育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不酗酒、不滋事、提倡广大毕业生离校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告别母校,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各院(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毕业教育活动。地学院开展毕业生座谈会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工程学院、地信学院发出文明离校的倡议;材料学院开展为四川灾区爱心捐衣活动;能源学院开展毕业感言活动;外语系开展毕业生物品义卖活动;地信学院开展毕业教育大会活动。通过各种毕业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拉近毕业生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及团队意识,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4、开展“带走知识,留下爱心”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的节约意识和诚信意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学校在夏日广场开设了毕业生跳蚤市场,毕业生通过跳蚤市场处理部分个人物品;开展以“诚信是金,信用还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自觉增强诚信意识,组织学生收看《贷款助学,信用助人》、《信用行天下》等宣传片,编制《助学贷款还款确认指导手册》,并发放给广大同学,帮助同学们详细了解助学贷款还款确认手续、个人信用记录等相关知识,寓教育于帮助和指导,加强诚信教育效果。
在毕业生离校期间,学校还将组织辅导员寄语毕业生、毕业生宣誓、发放毕业生离校手册、共建“毕业林”,继续做好“爱心接力棒”和毕业生总结鉴定工作等生动、活泼、健康的活动,切实做好毕业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立志胸怀祖国、情系母校、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切实把文明、愉快和顺利离校落到实处,着力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的氛围,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