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新三光荣”教育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

2008-04-28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精神,从多层面深入开展“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创业成才为荣”的“新三光荣”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就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搭建平台”方面下功夫

  学校党委牵头,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具体负责,重点研究制定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协调解决毕业生创业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委组织部、人事处、财经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平台。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冬季、春季就业招聘会,为学生和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2008届冬季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包括各地地质、能源、冶金等行业的156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100多个,学校有3000余名毕业生应聘,2008届春季双选会包括辽河油田分公司、武警黄金指挥部在内的43家招聘单位提供了近500个岗位,学校有2000余毕业生参加双选会。

  二、重视主题教育,在“构建体系”方面下功夫

  学校大力开展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内容的主题教育,鼓励同学们以校训自勉,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先后举办“优秀大学生农村创业巡回报告”、“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我与地质事业同发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奥运共成长、我与地质共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共有300余支团队3000多人次出行,足迹遍及祖国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市(地、州),培养大学生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采取校、院(系)两级共同实施教育的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择业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结合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西部志愿者先进事迹等,开展系列毕业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毕业生要面向基层,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2005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到西部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和引导毕业生到京郊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至2007年共有63名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或村党支部支书助理,6名毕业生去京郊农村基层支教。

  三、强化专业思想,在“打好基础”方面下功夫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大学生“爱专业、去基层、赴西部”,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积极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并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邀请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成功校友、权威专家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回顾学校的创业史、奋斗史,讲授地质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安心学专业,早下决心爱专业,早立大志干专业。通过与专家、学者们的近距离接触,学生感受到地质工作前辈们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和奉献,坚定了为地质工作奉献青春的决心。2005以来,该校地质专业类毕业生到国土资源行业服务人数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四、拓宽教育渠道,在“营造氛围”方面下功夫

  一是通过对投身西部、扎根基层优秀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宣讲团等办法,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西部和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二是通过邀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走进“名人讲堂”,为大学生讲解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西部状况和基层工作。三是通过组织和安排大学生深入西部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西部和基层发展的优势,营造西部和基层“大有可为”的浓郁氛围。此外,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隆重表彰赴西部、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毕业生,佩戴大红花,颁发奖学金,积极鼓励毕业生投身西部、扎根基层,2007年起学校设置“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励志奖学金”,对去艰苦行业的艰苦岗位或基层单位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四是大力开展投身西部宣誓仪式、“放飞希望”祝福行动、校长致全体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网上毕业赠言、辅导员寄语、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毕业生种植毕业林等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毕业教育活动,让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感受到母校的关心和重视,使他们更加坚定在西部和基层创业成才的决心。2007年学校去西部就业人数的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共有153名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其中研究生41人。

  五、规范实习基地,在“畅通渠道”方面下功夫

  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学校积极与基层单位合作,与华北油田、辽河油田、河北地质勘察院、武警黄金部队以及部分地勘单位建立了一批毕业生实习基地,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放在实习基地进行,让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了解和选择,几年来仅油田实习基地就已接收300余名毕业生。同时邀请实习基地组团来该校进行专场宣讲和招聘,从2007年毕业生需求的统计情况来看,地质学专业需求达1:13.1,石油工程专业需求达到1:12.71,充分显示该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

  六、解决实际问题,在“促进发展”方面下功夫

  学校建立完善了对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助推系统。学校长期与在西部和基层工作的校友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多方协调予以解决。同时还鼓励这些校友在适当的时候以“在职”方式回母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通过这些举措,大力引导毕业生在西部和基层“用得上”、“留得下”。学校积极通过毕业生畅通与地方建设的沟通渠道,先后与内蒙古喀喇沁旗、吉林省白城市进行科技项目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发挥力量。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