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及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探投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很多国外矿业企业也参与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行列中,目前我国地质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如何实现我国矿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矿产和能源保证,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在接受《中国黄金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紧紧抓住三个“着力点”:加强地矿人才培养、规范矿产资源勘查秩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一、加强地矿人才培养,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人才是地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工作力度不断得到加强,地质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但目前基层地勘单位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王训练认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及环境灾害防治工作影响会很大,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地勘单位高层次人才紧缺现状的原因
对于生产一线高层次地质矿产类人才紧缺的原因,王训练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地质矿产类人才培养规模不够,另一方面是地质矿产部门生产一线目前的工资待遇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一定比例的地质矿产类毕业生选择了改行而不愿到地质矿产部门生产一线工作。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后一种原因的影响绝对不能低估。
(二)破解“难题”的建议
对于如何缓解生产一线高层次地质矿产类人才紧缺的局面,王训练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提高地矿行业生产一线职工的工资待遇,从政策上吸引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建功立业;二是适当增加地质矿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委培生和定向生的数量。国家可以适当加大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委培生和定向生的力度,通过签约的方式,由地矿部门和企业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学费和一定的生活费,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签约部门或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另外还要探索中专生、大专生与本科生的贯通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在地矿部门生产一线工作的中专生和大专生较多,本科毕业生由于期望值较高而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已取得大专学历和中专学历的地质矿产类优秀毕业生,在大学进行地质矿产类专业的强化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发给大学本科文凭,补充到生产一线工作。
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秩序,提高资源使用率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上固体矿产资源价格的普遍大幅度上扬,国内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场也异常火爆。国家、企业和个体资本大量投入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场。王训练认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大大推动了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是还应该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在进入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后,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弊端明显。
(一)矿产资源勘查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只开采优质矿床,不考虑矿床的综合利用,导致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选矿技术设备不过关,选矿不彻底,造成矿产的巨大浪费;一些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个体户,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对污染治理考虑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采矿、不治污的现象。
(二)破解“难题”的关键
对于众多矿产资源勘查企业出现的“短期行为”,王训练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治理:一是提高进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门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仅对有资质的单位和企业开放;二是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准入中,充分考虑污染治理因素。
三、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近几年,随着矿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为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几乎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矿业企业都与科研院校有合作项目,有的企业甚至与多家科研院校有项目合作。王训练举例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科研经费从2005-2007年逐年大幅增长,2007年达到7000万元。这些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对基础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企业提供的合作科研经费。
王训练认为,尽管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的热情很高,但科研院校的职能决定了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科研院校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而企业主要是需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找出矿脉在哪里,如何提高资源回收率等。当然,企业作为检验一个理论和一种设备的具体场所,这个环节是提高科研水平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企业能与科研院校找到一个切入点,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一个理论、一项技术或一种设备进行持续长期的跟踪,不仅有利于企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