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己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特色优势,重视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积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贡献。
一、发挥特色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校为促进区域和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方面优势,坚持把传承历史作为学校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以社会需求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共建科研院所(基地)为重点,保持与三大行业的血肉联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一是学校实现了教育部与交通部、教育部与武汉市的共建,与贵州省、海南省等中西部地区及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面合作,同时还与湖北省的黄石市、孝感市、随州市、鄂西自治州等以及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十几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至2008年12月止,学校已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75个研究开发基地。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了“绿色建材及共性关键技术”、“交通安全及共性关键技术”等科研研发基地,形成了武汉理工大学特有的行业科技创新模式。每年,学校与三大行业形成的科技合作项目500多项,占学校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总数的42%以上。三是学校不仅与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173家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与武汉钢铁公司、江钻股份公司、丝宝集团等著名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而且还与IBM、雪铁龙、雷诺等一批跨国集团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推向了国际大舞台。
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2003年11月,学校和浙江玉环县政府开展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玉环汽车零配件产业从2003年产业集群的产销值10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400亿元。每年学校承担4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
不仅如此,学校通过强化、形成、发展、创造,形成了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玻璃研究中心、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中心平台等一大批科研大平台,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破解难题水平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科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学校年科研经费由2001年8000余万元增至2008年4.19亿元,科技产业年销售收入由合并组建初期2700余万元增至8.3亿元,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立项1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奖励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社会力量奖220项。
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自主创新、敢于攀登,并从机制体制、制度上加以保障,“以创新求发展”不仅成为理工人共识,也成为理工人不断破解科技难题的动力。
为了把国产铁精矿质量提高到比进口铁矿石的质量还高或相等,解决国内大型钢铁公司依赖进口铁矿石的难题,余永富院士2001年提出“提铁降硅,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在鞍钢所属的弓长岭、齐大山、调军台、东鞍山等选矿厂实施“提铁降硅”战略,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年新增利润9亿元。
直径3―6米,长度50―150米的水泥工业关键设备回转窑长期处于重载、高温、浓尘恶劣环境,且在多支点上连续运转,如因运行和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窑机械振动大、电耗高、窑衬寿命短、停窑事故多,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张云教授等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发明了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此项目还获得了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齿轮、齿环、棘轮、凸轮等汽车齿轮类零件是汽车变速器、同步器、差速器等传动系中的关键零件,其形状复杂、几何精度和机械性能高,传统的切削技术难以满足精度、性能和经济要求。以华林教授为首的团队负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突破了坯料处理、工艺、模具、产业检测和质量控制系列难题,研发了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技术,实现了汽车摩托车齿轮、齿环、棘轮、凸轮等零件批量生产。
学校破解科技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企业的“青睐”,双方产学研合作愈加密切,同时,科研成果被融入教学,学生也因此受益。
三、转化科研成果,服务行业区域经济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以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以及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依托特色和优势学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武汉•中国光谷”成立了占地800余亩的科技园,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企业在此成长壮大。
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姜德生院士牵头负责的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有公司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以生产经营新一代光纤传感系列产品及相关仪器仪表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年销售收入目前过亿元,企业用户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石油、石化、交通、水利、冶金、国防等行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并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光纤传感器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
依托学校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组建的武汉南化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资金的进入,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是我国中小型高速船舶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我国游艇制造业主要生产基地。
获武汉市2008年度最高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重大贡献奖”,并被列入市十大科技专项支持的武汉港迪电气有限公司,依托教育部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产品配套为一体,年产值由2004年入园时5000万元发展到2007年6亿元,位居2009年武汉市百强中小企业前十名,成为特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典型示范。
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依托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中国第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组件膜电极(CCM/MEA)生产线。生产的膜电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膜极产品”获第37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目前已出口8000片,并在美国通讯基站备用电源中得到应用。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