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学生为本,提出了“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为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班级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2007级8个班全部被评选为学校“2007-2008学年度标兵班集体”。
一、紧扣理念,制定学生工作策略
外国语学院以学生为本,摸索形成了“走进学生是基础,理解学生是前提,尊重学生是方法,服务学生是责任,关爱学生是核心”的学生工作策略。
走进学生是基础,学院学工干部每周定期下到学生班级和学生寝室。学院各年级辅导员进入课堂考察学生出勤情况,随堂听课;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以及各年级辅导员于每周三“辅导员园区工作日”带着相关文件和公章到学生公寓办公,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学生文体活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让学生倍感亲切。
理解学生是前提,学院从学生特点与需要出发开展学生工作。学院加强服务意识,在新生教育、贫困生资助、心理咨询、就业工作等日常工作方面不断开拓探索,在力求规范的同时,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在班级工作、心理班会、寝室卫生检查等日常事务上力求精确、精细、精心。
尊重学生是方法,学院针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及实际需求,为了缓解寝室矛盾,营造良好班风,培养优秀学生干部队伍,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学生成长需求与学生工作需求的关系、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学生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关系、学生个人需求和群体秩序需求的关系。
服务学生是责任,学院指导、引领学生调整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学院07级辅导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篮球赛、足球赛、外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与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辅导员为贫困生争取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同时,还设法创造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既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爱学生是核心,学院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方面给予关爱,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学院要求辅导员要学会以成长的心去关爱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所想、所思、所需、所虑和所长,尊重学生的想法,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积极引导。同时,学院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掌握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技巧和策略,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二、立足班级,探索班级建设模式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学生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院把学生工作的重心和重点转移到学生园区(宿舍)、班级,积极探索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学风建设都被班委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级被评选为学校“2007-2008学年度标兵班集体”的8个班,法语0702班学生平均成绩为86.215分,其他各班学生平均分均在83分以上。各班班委为了推进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学习交流会、组建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在全年级、各个班级、各个寝室以及各个学生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促进了学习效率,确保班级同学学习成绩无人掉队。英语0703班在学风建设中独创了“Listeningday”,全班同学在学习委员的协调下每周四共同做听力练习,提升了同学们的听力水平。
第二,重视政治学习活动。8个班级在班级思想政治学习、团组织生活方面各具特色。英语0703班团支部通过团组织生活会,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党校、团校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成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荣获学院“优秀团支部”称号。日语0701班团支部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内国际时事等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好评。据统计,全年级学生入党申请书的递交率达95%以上。
第三、营造和谐和睦的班风,建设合理的班级制度。英语0703班的“家规”、英语0704班“不抛弃、不放弃”的建设理念,在全年级甚至全院得到了推广,让莘莘学子们感受着家的氛围。各班的特色团日等系列活动以其新颖的形式和别出心裁的创意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法语0701班“用心灌溉,把爱凝聚”,为农民工子女筹集爱心款的义卖活动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赞扬,受到了《武汉晚报》的报道。在班风、学风、寝室文化建设各方面,学院2007级各班都以高度的凝聚力和昂扬的姿态走在了最前端。
第四、注重学生干部和党、团员的主体作用。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的作用,重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知识面,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培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成为学生工作的参与者、决策者,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尝试管理,学会管理,懂得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