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把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开展了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活动。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证一对一“传帮带”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要求各学院要站在推进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两个一流”大学目标的高度,认真组织实施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各学院积极响应,学院领导、博士生导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纷纷要求担任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的导师。由于此次活动需要占用导师们很多的业余时间,但导师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投入到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中。为了落实好这项活动,各学院建立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教师参与的组织运行机制,并形成了以教研室或科研团队为单位、坚持学科专业相近开展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的组织模式,使整个活动得到有序地推进。
二、周密部署,责任到人,保证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学校35岁以下教师有97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00名。学校要求,35岁以下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同时将博士毕业两年晋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师也纳入了本次活动范畴。各部门工会积极动员本部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并认真组织推荐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的导师,现已结成400余对。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学校要求参与此次活动的青年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不足,制定提高的内容和计划,主动请指导教师帮助解决;担任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的导师要自觉履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传授知识、教学经验和方法,尽职尽责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带出好的教风、学风,带出德才兼备、学生爱戴的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导师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检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或多媒体课件,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导师、青年教师互听课后均要填写“听课记录表”。由于责任明确,使这次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跟踪管理,狠抓落实,保证一对一“传帮带”活动深入开展
各学院工会建立了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活动跟踪管理体系,及时总结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指导一对一“传帮带”活动深入开展。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这种有针对性的交流与切磋,使青年教师缩短了适应周期,导师自身也得到了提高,给教学、科研带来蓬勃生机,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一线显现出了巨大活力,从而更有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得以规范化,学校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各学院将青年教师的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导师工作计入年度工作量。另一方面,学校制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活动表彰办法》,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工会、导师与青年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