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面对合并、扩招、学生公寓社会化、90后学生步入校门等给学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新一轮挑战,始终围绕“改革、创新、发展”主题,紧扣学生工作链的发展,将学生工作重点下移到基层学院,破解阻碍学生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学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创新理念,理清思路,明确学生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结合中心工作,明确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需求,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努力实现学生工作新突破。为此,学校制订了基层学院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即“一个思路,两个核心,三个特色,四个抓手,五个重点,六个趋向,七项常规”。一个思路: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两个核心:稳定工作,宣传工作;三个特色:管理上严格,生活上服务,工作上钻研;四个抓手:学生党建,安全教育,班级建设,品牌活动;五个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社会实践,外语节创新,评估体系分类落实,队伍建设;六个趋向:从加大管理力度趋向规范各项制度,从关注自我个性趋向发展团队创新,从加强队伍建设趋向学生三自教育,从单一活动载体趋向多维教育辐射,从形成活动特色趋向锻造活动品牌,从领导大力支持趋向全员倾力投入。七项常规:毕业生工作,学生座谈会,重点学生,晚点名,学风建设,资助工作,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由于有了切实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措施,解决了学生工作怎么做的问题,使大家在工作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使基层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把握基元,抓住重点,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生党、团、班建设是学生工作的基元,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积极构筑“三位一体”模式,形成合力。各学院党委把党、团、班建设作为学院核心工作来抓,经过摸索,明确将三者作用定位在:原则立场党挺身、青年成长团引导、学生事务班主持。在低年级时,由于党员少,学生工作就充分发挥班、团作用,到了高年级后,学生工作就紧紧依靠学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坚持做到学生党员来自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回归于学生,让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细微处闪光。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学生班级组织建设,把学生班级建设成政治坚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的坚强集体。各学院通过特色团日、支部组织生活和班级建设创新答辩会等形式,大力推进学生党、团、班建设工作,使各级学生骨干工作投入有较大幅度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增强,学风建设效果凸现,从而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学生党员模范作用显现,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及党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班级建设成绩显著,在2008年全校班级综合测评工作中,占参评班40%以上的班级申报了标兵班集体。
三、健全体制,完善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二级目标责任制在加大对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力度的同时,出现了学院学生工作产生功利化的倾向,即所有工作围绕评估体系各项目的指挥棒,使学生工作局限化。因此,各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将人才培养与目标责任到位有机结合、日常工作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按责任分工,更加注重常规工作过程的监控。一是体制健全。实施辅导员与学生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学生分层、管理分类、重点推进的工作体制,建立了学生骨干队伍网络和培训机制。二是制度规范。建立有规范完善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建立了学院各项工作的电子文档。三是操作有序。借鉴现代企业办公程序,按流程实行过控,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四是管理严格。严格学生请销假制度、假期学生流动登记、课堂教师签名等管理体系,对重点学生实行每周例会情况探询制,加强学生的安全稳定教育。学校基层学院这种以二级目标为杠杆、以搞好常规工作为砝码的学生工作模式,既有利于深化工作,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四、培育载体,注重特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培育学生工作载体,学校依托第二课堂,大力扶持和发挥结构型学生社团作用,将学生会功能转型为具有“工会”性质的自我服务型学生组织,积极探索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从自发到自觉地开展活动,进而活跃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校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此,学校改变过去学生社团多为娱乐性社团且很少与专业真正挂钩的状况,逐步构建起以政治理论型、专业学习型、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为主体的学生社团体系,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给予经费上支持,并定期开展活动。各学院在学生社团建设中,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并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参与校内外各类专业性竞赛。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开阔了专业视野,锻炼了专业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专业建设和教学课程改革,使社团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学相得益彰。不仅如此,各学院还十分注重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行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提升学生社团的“三自功能”,激发社团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的热情,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园地。
五、强化教育,狠抓实践,促进学生人格培养新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张扬学生个性,教育学生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生活上从依赖家庭向独立生活转变、学习上从依赖老师向独立学习转变、工作上从不会工作向独立工作和创造性工作转变,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抗挫、学会创新。新生进校开始,学校按阶段、层次对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专业导论教育、成才目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等,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多样化、全方位的学生人格培育新格局的形成。学校还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遵循“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按照“点面结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原则整体推进。为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省级化学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陆续建成,同时还依托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优势建立了10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并与海南省、贵州省以及襄樊、柳州、温州等一批城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锻造自己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操守,与社会接轨,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