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理工大学以合作共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

2012-01-11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收藏

  武汉理工大学依托长期以来与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立足行业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承担了国家“推进与行业、地方共建”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研究工作。一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特色,积极推进以合作共建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工作,促进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以“三个结合”构建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与规划纲要精神指导下,武汉理工大学积极以试点项目研究为基础,将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国家教育改革要求相结合,与行业及区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把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将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与湖北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学校的教育改革项目相结合,形成了教育改革从宏观到微观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将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与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各部门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育改革从研究到实践的不断推进。

  (一)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区域与行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思路的科学结合,强化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高校扩大社会合作,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有强大行业背景的武汉理工大学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必加速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三大行业的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行业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这也是学校参与行业发展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极好时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学校应该为湖北省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而中西部地区、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必将为学校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学校分别向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湖北省领导汇报了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情况,并在行业董事会、校友会等会议上多次向行业企业、校友等作了学校“十二五”规划战略思考的报告,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将合作共建与强化特色、改革创新、人才强校等确定为学校“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更加突出对“三大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学校的发展思路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区域及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形成了学校与行业、地方共建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与行业、地方的互利共赢。目前,学校不断加强与三大行业传统的血肉联系,以人才和技术推动行业的发展,同时与湖北省和武汉市、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广西、河南等省市政府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二) 国家教育改革项目、湖北省教育改革项目、学校教育改革项目的一体化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改革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推进的工作格局

  在实施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过程中,学校面向三大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大力推进共建体制创新,以达到与行业、地方联合共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合作共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同培育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标志性成果的目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同时,学校还承担了湖北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工作,通过探索和推进与行业、地方共建,破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培养适应行业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建设面向地方的先进技术研究基地,增强面向行业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对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与行业、地方合作共建”的课题也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中研究、实践的重点,学校以此为突破口,着力拓展现有的共建资源,探索建立更高层次的有效联系与合作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来,支持和促进学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项目需要学校探索高校与行业、地方合作共建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为国家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提供参考,为其他高校扩大社会合作提供借鉴;湖北省项目要求学校通过合作共建实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与科技支持,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经验;学校项目则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通过改革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之路,以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三个层面的教育改革,从宏观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到微观的学校个体的发展需要,都促使学校必须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与行业、地方合作共建的水平。

  (三)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日常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了教育改革从研究到实践的不断推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主管相关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试点项目工作组。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将“合作共建”相关内容纳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合作共建拓展发展资源”为重点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并将该项目的实施与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国际合作与留学生教育工程、校园建设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形成建设项目和考核指标,分解到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和个人工作目标之中,使之成为各责任人、各责任单位的日常工作。通过对各责任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各责任人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促使各单位全力推动相关改革工作,力求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形成了教育改革从研究到实践不断推进的模式。

  二、以卓有成效的共建活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后,学校在总结以往合作共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合作共建的新思路,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了学校进一步发展。

  (一)以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为重点,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2011年3月31日至4月2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暨中外大学卓越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高端论坛,会议以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为重点,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合作机制。教育部、湖北省领导及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10家大型骨干企业总裁参加会议,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形成了面向三大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政策与制度体系。学校还与三大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多个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仅在湖北省内,就建立了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等15个基地。在与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聘请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建立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纳企业专家的意见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今年内,行业董事会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1100余万元。学校36300名在校本科生中,三大行业主干学科总计在校学生20950人,占总数的57.7%;三大行业企业每年接纳毕业生占当年就业学生总数40%以上。以行业和区域为依托,联合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较好地满足了行业和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以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学校实施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与地方政府共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努力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部分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是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学校积极实施与行业企业共建的战略,与我国建筑材料行业最大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和从事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985工程’绿色建筑材料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协议,通过建设学校现有的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支持学校材料科学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升学校材料学科基础研究创新能力;通过建设学校现有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学校材料科学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学校材料学科应用研究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与学校的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学校材料学科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学校材料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这种以学校的三个国家级科研基地为依托开展原创研究、以学校的有关工程技术中心为基础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以企业的研发中心为骨干进行产品工程化研究三者结合的思路,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并带动学校信息、机电、资源与环境、交通和自动化等交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提高,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三)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发挥特色学科的优势,通过与行业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三大行业重大需求的能力。学校以交通运输主干学科为基础,从国家交通行业的重大需求出发,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急研究、新型道路材料研究、水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研究,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以合作共建方式积极支持学校申报建设“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道路新材料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水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交通运输学科的发展,提升学校交通运输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学校还围绕我国交通运输业长远和战略发展目标,突破现有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充分整合现有交通运输业内高校、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三类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发起组建“交通运输业学产研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包括12所交通运输部直属和共建高校、大型交通运输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一联盟的筹建成立,将有力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为重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2010年5月27日,学校与武汉市签订了合作共建战略协议,学校以新材料、交通运输、光纤传感与港口物流技术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与武汉市共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武汉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和武汉现代物流与港口信息化技术研究院等三大研究院, 武汉市政府将持续投入约3亿元,用于以上三个研究院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目前,武汉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已经完成建设方案和未来发展规划。经市校双方协商,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即将以企业化模式组建,市属相关企业以资金参股,学校以智能交通中心的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划转产业集团后由产业集团参股。双方探索了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研究院获得了关键技术,学校则将无形资产转变成了有形的产业。研究院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武汉市交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动武汉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11年9月23日,学校与武汉市洪山区共建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一场两馆”项目在南湖校区隆重奠基。该项目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由学校提供建设用地、市区政府投入2.5亿元资金共同建设,并将于2013年作为主会场服务于武汉市第九届城运会。该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将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武汉城市功能,成为区域全民健身、普及群众文体活动的高水平运动场所。这种校地合作共建的新思路、新探索,开创了国内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的新模式。

  在注重与湖北省武汉市合作共建的同时,学校还以自身的人才与技术等各方面优势,与河北、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区、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其中,学校与河北省沙河市的合作共建已经结出了硕果,双方搭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玻璃技术研究院,探索“政府主导出资,依托学校,各方结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的“政产学研企”合作新模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作为典型经验推广。2011年,学校又签订了10项合作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的协议,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泰州高技术产业研究院已经揭牌开始运转,武汉理工大学浙江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中山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这些合作共建项目的推进,将有力提升区域的发展能力,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