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大量新型农民、要靠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紧紧抓住培养村干部这个“牛鼻子”,通过建立新农学院、实施“一个贫困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项目,以“上得起、读得懂、用得着、留得住”为目标,采取免费定期集中辅导、回村自主学习的自学考试教育模式,培育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共奔小康。
一是送优质资源下乡,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懂管理”。200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依托雄厚的农村问题研究力量,专门成立了我国首家以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己任的院校――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正式启动“一个贫困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项目(以下简称“双一项目”),免费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就近为纳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乡村培养村干部,以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目前,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已在湖北宜昌、仙桃设立两所分院,共有700多名在职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利用农闲时节在当地免费集中学习。
二是开展免费集中培训,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上得起”。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上得起”,华中师范大学争取政府、社会等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为新农学院的学员们提供集中学习的全部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考试费,甚至提供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参加新农学院学习的在职和后备村干部,三年后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国家承认的“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
三是精挑细选教材案例,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读得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村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组织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编写了《城乡社区建设概论》、《城乡社会工作实务》、《城乡社区自治实务》等10余门课程教材。而且,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了解农民需求的博士、教授们,选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案例,为学员编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的顺口溜。
四是合理科学设置课程,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用得着”。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长期在乡村调查的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设置安排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急需的社区自治、产业发展、乡村规划、网络实践等实用课程,使参加学习的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都能“用得着”。湖北省五峰县白鹿庄村主任向雷说:“新农学院开设的课程非常实用,对开展农村工作很有帮助。”他说,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自己会上网查找致富信息了,组织村里126户农民成立了蔬菜协会,由于信息更畅、销路更好,去年人均收入提高1500元;通过学习“城乡自治实务”课程,加上教授们的课外指导,自己搞村务公开和理财有了套路。
五是送学上门,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三不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上,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针对村干部特点采取了“集中面授、分散自学、自办自考、学分管理”的3年制自办自考助学方式。其基本架构为:依托有空闲教室的学校和县(市)委党校作为教学点,每年在教学点集中上课四次,每季度一次,每次面授15天。学院派专家到省自考办命题,与地方自考办合作组织考试,每教完一门课程就组织一次考试。两三年时间12门课程全部合格且累计达到75个学分的学员,就可以获得高等教育自考大专文凭。这种“将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自考助学的培养模式深受村干部的欢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溪口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望家园说:“这种形式既圆了我们上大学的梦想,又可以做到工作、学习、农活'三不误'”。
六是创新教育模式,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留得住”。与各地组织部门从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做法不同,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并实施了“一个贫困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项目(简称“双一项目”)。着眼于培养能够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使他们成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选拔了1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下属区县担任村干部,他们已有公务员身份,两三年后还要离开乡村回到城镇工作,因此下村任职带有很强的锻炼色彩,也很难融入当地乡村社会。而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的培养模式着眼于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积累“乡土人才”资源,培养这种带头人的最好途径是对在职村干部进行“不脱产、不离土”的培养。两种模式的差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选拔到乡村任职的大学生是'飞鸽牌',过两年就走了;到新农学院学习的村干部是'永久牌',会长期在农村工作和生活。
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在湖北宜昌实施的“双一项目”已引起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关注。2008年7月,湖北省扶贫办组织调查组对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这一项目的实施符合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对建立整村推进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