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中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五项举措再创佳绩

2009-01-21收藏

   华中师范大学自从被教育部2006年4月正式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来,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彰显教师教育特色,通过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开发综合素质课程、加强理论研究、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等五项举措,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以组织为后盾,全方位多层面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基地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领导管理机构,专门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党委书记丁烈云、校长马敏为组长,以党委副书记何祥林、副校长李向农、党委副书记谢守成为副组长,以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由专人专职负责基地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副校长李向农还担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每年投入了不少于15万元的经费,为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共创和谐校园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百年华师精神薪火相传。

   二、以制度为支撑,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继出台了“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和“‘博雅计划’实施意见”等文件,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申报了2008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设计与实验”,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立项。

   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是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素质拓展学分涵盖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及其他、国防教育等六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20个必修和10个选修学分,累计30个学分为合格,方可毕业;修满40个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20个学分)为优秀。素质拓展学分的有关信息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生推荐、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等依据之一。目前正在研发素质拓展学分信息管理系统。

   “博雅计划”面向学校非师范专业学生,打破了现有培养方案的限定,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促使一批优秀人才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博雅计划”的学生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受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的限制,突出基础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实践(实验)技能训练,学校为其提供外语学习条件和校际交流学习机会,在图书借阅和网络选课等方面提供最大方便,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集体培训活动。培养方式实行全程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博雅计划”于2007年9月从2006级开始实施,目前有两个年级共110名学生,组建了虚拟班集体,成立了班委会,建立了博雅家园QQ群,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今年暑期还组织进行了室外素质拓展训练。

   三、以课程为平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且严格规定:各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任意选修课学分16学分,其中跨专业课程学分必须达到6学分,且文理交叉4个学分,艺体类2个学分。

   加强综合素质课程建设。综合素质课程注重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科学素养,在学校已有学科门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面向全校非本专业本科生开设。学校对每门课程支持建设经费0.2万元,评估验收为优秀的课程给予0.6万元奖励经费。目前,学校已经立项建设三批综合素质课程共计166门(全校已经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共约200门),已经结项49门,9门获得优秀,其中有1门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之一。

   开展研究型教学试点课程立项建设工作,63门课程获准立项。

   四、以科研为动力,引领带动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公开发表了多篇论文,多项研究课题获得立项。教学研究校级立项22项,《师范大学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5项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设计与实验”课题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基于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高等教育(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正积极申报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注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60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今年又从96个申报项目中组织评选了20个报送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评审确定了484项校级立项建设项目,并评选了186项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从中推选30项参加省级评奖。

   积极宣传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了4期《教改论坛》、6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简报》、2期《大学生科研之窗》。为搭建大学生科研平台,创刊《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月刊),分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这是湖北首家获得省新闻总署内部刊号的本科生学报,带动和促进了大学生学术成果的交流,总结和丰富了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经验。

   基地办公室还组织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问卷调查,撰写了总结报告并上报教育部高教司。

   五、以活动为抓手,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博雅大讲堂”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校园文化品牌,突显文、史、哲、艺等人文主题,以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尺度,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博雅大讲堂”自2005年底开办至今,共举办了58期,累计听众上万人次,约请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师德风范、深厚学术造诣、丰富演讲经验的海内外专家和学界名流,如杨叔子、陆大道、郭光灿、易中天、桂希恩、韦政通、英国剑桥大学Bill Milne、日本关西大学校长河田悌一、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Börje Johansson等,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文艺活动。选送原创作品土家族歌舞表演《直尕思得》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大型文艺演出“五月的鲜花”,获得一致好评;选送现代舞蹈《大地里的双手》参加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夺得金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园丁奖;Tian Kong女声合唱团代表湖北省出征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夺得合唱组银奖,并获得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青年五四奖状”表彰等。

   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的征文活动,举办“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桂子山艺术节、“桂苑之歌之情系灾区,众志成城”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心理健康宣传周、免费师范生基本技能竞技周、“文华杯”篮球联赛等等。

   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并获奖。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获得1银1铜战绩;获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物理学科组第一名;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二等奖;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比赛铜奖;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6人次,一等奖10人次;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大学成人组星光奖;获“外研社杯”全国英文辩论赛季军。组织了“(首届)全国文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六城会、中国科协年会、八艺节、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志愿服务工作中表现优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学校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是湖北省高校派出的唯一一支心理援助组织,获得“湖北青年五四奖状”。

   这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课余生活,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强修养、升华品格,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