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在结合国内外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建设“一个中心”、建立和完善“两支组织”、落实“三项制度”,齐抓共管,整体协调,积极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努力搭建新型育人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建设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为践行学生事务的社区自治模式,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中心直接挂靠学生工作部(处),并作为“一站式”的学生社区服务机构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发展的咨询与学生事务的办理工作,以解决学生较为重要的事务。同时该中心还在社区各楼栋设立服务站作为分支机构,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及时为学生解决在学生资助、学籍证明、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保险、学生权益等方面的日常问题。
――完善学生社区的辅导员组织与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区的辅导员组织由“学生事务工作部(处)――入住楼栋辅导员”体系的工作人员构成。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区辅导员建设,在社区辅导员的人员选拔、专业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政策性规定。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中专司学生事务咨询和辅导,主要工作职责在于为社区学生自治组织提供明确的思想指导和有力的后勤保障。学生自治组织,是参照社区自治原则,按照自愿推荐、民主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楼栋管理委员会――楼层负责人――寝室长”构成的一个多层级组织体系。它享有高度自治权,在为社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服务的同时,也发挥着与学生事务工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反映和传达学生的需要、为有关学生事务政策和规章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和实施反馈等重要作用。
――制定与落实三项制度。学生事务社区工作模式是一种探索,因此它需要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为此,学校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2004年,学校制定了《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学生事务社区工作模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和新品牌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性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事务社区工作章程》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事务社区工作模式最主要的制度,它明确了学生事务社区工作模式的宗旨、组织、原则、程序、管理、考核等具体内容,使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有了政策的引导与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与学生社区学生事务部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规范了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一是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首先,完善了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组织体系。学生事务的社区自治模式将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完善了高校学生工作事务的组织体系,也有利于学生事务工作在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与专业化的实现。其次,推进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的实施以来,学校不仅加强了对传统的报栏、宣传橱窗、板报、海报等教育载体的建设,还投入加强了学生社区的网络建设,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思政工作渠道。最后,形成了全员关心学生社区建设的机制。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总体协调,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后勤集团、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和单位积极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社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事务的社区工作模式将学生事务的工作方式下移。学生事务工作由问题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学生事务工作的民主化,也为学生的锻炼和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他们通过积极开展参与度广、涉及面宽的活动,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过程的参与和结果的体验使广大同学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是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学生事务向学生社区的纵深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寝室、楼栋、社区、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一个个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学风优良的社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及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使校园内形成了一股浓浓的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也极大地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