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二课堂”。华中师范大学目前有各类学生社团90个,学生社团会员10000余名,60%以上的在校学生都参加了社团。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工作,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团发展道路,成功的培育出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做专题报道的“圣兵爱心社”、获得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银奖的“天空合唱团”、荣获湖北省“十佳优秀社团标兵”称号的笛箫协会等多个精品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学生社团文化现已发展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颁布政策提供支持,确保学生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和场地、指导老师以及参与积极性问题历来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三大瓶颈”。为破解难题,学校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的补充意见》(简称《补充意见》)、《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办法》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聘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场地、资金、指导老师等各个方面对社团发展提供了长远的制度支持。一是在场地和经费方面,实行场地免费制度。明确所有学生社团使用校内礼堂、体育场馆等场地都不需缴纳任何经费,考核合格的社团每年还可得到400至2000元的社团发展经费。在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划拨8间学生活动专用教室优先供给社团使用。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做法解决了不少社团的后顾之忧。比如,学校华大剧团社团,以前每场演出需要花费400元门票收入支付场地租用费用,现在剧团不仅可以享受免费使用学校场馆,还用门票收入建立起了爱心基金,话剧演出的性质得到了升华。二是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给予更多承认和支持。由学校国家素质文化基地办公室每年给指导教师颁发年度聘书,将其指导社团的工作计入正式教学量并发放课酬,同时评选出“优秀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予以表彰。这些政策极大激发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当好了引航灯。三是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素质学分考核体系。学生参与社团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自身能力,更可以获得素质学分,优秀的社团成员被评为社团积极分子后还可以获得“树人奖学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学生社团会员,促进了社团参与率和社团活动积极性的提高。。
二、借校社联搭桥梁,推动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
1991年,学校正式成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校社联),这是湖北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之一。多年来,学校社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社团规范化发展。一是推行社团分类管理,统一社团会费的缴纳和使用。在原有的三级管理模式(校社联-院系社团部-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对社团进行分类(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艺、体育)管理,建立副主席分管制,根据不同类别社团的发展特点展开具体工作,倡导大类下性质相近的社团开放合作。同时,由校社联对各社团会员进行统一收取会费并在学校财务处入账,统一管理和使用会费,统一会员电子注册。二是搭建“一网”、“两报”、“三展”等平台,大力营造社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竞争氛围。 “一网” 即华大社联网,“两报”即《社团动态》简报和《华大青年》报社团专版,“三展”就是依托社团文化节、校园开放日社团展示区、社团纳新三大活动集中展示社团文化,同时,举办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社团综艺晚会、社团干部素质拓展月、社团三下乡等大型活动, 通过这些集中展示、竞争、合作平台,提升了社团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三是加大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除了一年一度的校级学生骨干培训班外,校社联自主创办了新任社长培训班以及极具特色的会长沙龙,实现了社团培训的日常化。同时,构建了社团干部评价、考核、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学生社团工作评估体系,除每年一次的社团综合考核评定出优秀社团外,还设立“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会员”、“社团活动积极分子”等奖项,对热心社团工作和活动、对社团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大力宣传优秀社团和优秀会长典型,培养了一批责任心强,有能力、有水平的社团干部
三、精心扶持精品社团,走社团品牌化建设道路
为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发展格局,学校近些年在取缔了一批管理不规范、缺乏吸引力的学生社团,协助建立了一批紧跟时代特色、满足同学需求的新兴社团的基础之上,大力扶持了一批特色突出、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团,坚持走社团品牌化、特色化的道路。一是大力培育先进社团文化,让社团精神的传承在精品社团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在全国第13届青歌赛中获得了合唱组银奖,被湖北团省委授予了“青年五四奖章”。Tiankong合唱团指导老师兼指挥田晓宝将“Tiankong精神”归结为六个字――团队、艺术、感恩。每一位Tiankong的成员都以集体为重,团队意识深深的根植于她们心中。Tiankong合唱团为了保证团队歌唱质量,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报名参加的人,在音色、音域、音准、乐感、识谱每一个方面都要经过严格把关。很多自身演唱水平十分高的学生因为声音不能融入集体,而被劝退。“为了唱好歌,拼了!”Tiankong合唱团每一位团员都怀着对歌唱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责任感,在武汉遭受雪灾的寒冷冬天,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训练。面对困难,Tiankong的团员们总是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合唱团的每一位团员都记得彼此的生日,每当一位团员过生日时,都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正是在这样一种感恩的氛围下,她们从容地闯入了“青歌赛”合唱组比赛的决赛并获得大奖。二是加强社团内部制度建设,确保精品社团发展方向不动摇,社团精神不走样。我校“全国优秀社团”圣兵爱心社就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典型。圣兵爱心社在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从社团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校园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社团的章程,社团管理制度(理事会管理制度、各部管理细则、例会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等,从而在社团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使社团的管理逐步从“人治”到“法治”,避免因为社员的更替流动而造成文化流失。三是准确定位社团活动,为精品社团生存与发展把握命脉。在武汉地区众多环保协会中,学校的春野环保协会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由于身在师范院校,参与环保协会的学生多是文科专业,没有其它理工科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开展专业研究的天然优势,着眼于实际,春野环保协会将自身的发展定位在环保教育和环保宣传型组织,并以此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向校内外推广环保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