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为加强学生党员的国情学习与教育、提升党员责任意识,在湖北省赤壁市柳山湖镇腊里山村建立 “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党员学习和服务地方提供重要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为学生党员建立生动的国情课堂。为了使学生党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全局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华中师范大学依托组织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及物理学院党委把国情学习从理论课堂搬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示范地——腊里山村,让学生党员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亲身实践和体验党在国家建设上的伟大成就。腊里山村浓缩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成果,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党员深入腊里山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行“双指导制”,由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党员教师担任“理论指导老师”,为实践队员提供基地建设的专业理论指导;聘任赤壁市柳山湖镇腊里山村村干部担任基地的“实践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党员了解腊里山村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实践队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从“学有所用”到“学以致用“,把党员责任履行与社会建设有力结合。学校建立基地,旨在加强党员的国情学习与教育、提升党员责任意识和支持地方建设。通过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走入地方,学习和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同时为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政策支持、文化支持、技术支持。学校将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定位于文化支农、信息支农、教育支农、科技支农等方面,物理学院师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实施了“三博计划”:“博蕊计划”以腊里山村留守儿童为主体,开展长期的教育和关爱行动;“博睿计划”以腊里山村软实力提升为主体,开展长期的信息支持、科技支持等;“博爱计划”以腊里山村村民和大学生党员为主体,开展长期的爱心文化与国情教育等。物理学院师生党员在腊里山村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从“实地调研”到“网络共建”,将基地建设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为了实现“学生党员国情学习与实践基地”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学校一方面做好实地调研工作。每年安排一批学生党员赴腊里山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研。立足当地实际,针对地方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切实推动当地发展积累一手资料和信息,并将此作为学生党员帮助地方建设与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依据。另一方面,实行“网络共建”。为了保证学生党员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长期为腊里山村提供服务和支持,物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为腊里山村建立了村级官方网站——“社会主义新农村——腊里山村”,以网络为平台,把腊里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呈现于网络上,把腊里山村的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向外推广,树立腊里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同时帮助腊里山村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政策、文化、资源开发等信息“引进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