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管齐下”狠抓科研工作

2011-02-17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藏

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提升科研质量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研发展模式转型,从以小、散项目为主向以大项目为主转变,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向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转变,实现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长,连创学校科研成绩新高。2007年至今,学校连续四年实现科研项目与经费“双突破”,且在国家级课题立项等高级别科研项目上连续取得重大收获,继2009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2010年在国家级课题立项上再次取得重大收获,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位列湖北省高校第2位,教育部直属高校第6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坚定、快速地朝着人文社科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迈进。

改革科研激励机制,以创新性机制激发科研活力。学校大力度改革创新科研制度,先后制订颁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等科研工作制度,建立起涵盖管理、评估、激励的新机制,切实激发与增强学校科研活力。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估机制,取消科研工作量,采用“量化考核”的激励办法,重在考核增量和增长速度,考核投入产出的效益,发挥政策联动作用,在职称评聘、博导遴选、聘期考核等各方面鼓励精品力作与原创成果,鼓励教师就自己的学术趣味与学术眼光做长期研究,厚积薄发,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以科研成果产量为标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推动形成有利于潜心研究,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大团队科研攻关的良好氛围。同时开展社会服务成果的评价机制探索,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术论文的科研评价模式,引导教师关注社会,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实证研究,鼓励社会服务成果;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成果的评比,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激励教师重质量出精品,追求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以多样性平台促进科研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各种科研平台的建设,通过机构建设、学术交流、宣传推介、资金扶持等形式为教师学术科研搭建多样化发展平台。积极加强专门机构建设,瞄准学术前沿、面向地方实际切实加强各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申报工作,加强重点基地管理,实行跟踪服务,加强校级研究基地建设,对原各研究所、中心进行调整、整合,并从经费上给与支持和配套,使之成为团队研究、队伍培养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活跃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大力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重点扶持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营造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积极宣传推介教师科研成果,带领各学院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宣传、合作、洽谈会,宣传学校科研成果,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并参与咨询决策,为教师提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成果转化平台;加大“精品名作”建设,设立出版资助基金,资助优秀学术专著、重点课题最终成果及优秀讲座论文集出版,在政策上进一步向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学者倾斜,帮助教师申报各级各类奖项,在校内开展青年教师“十大科研新星”遴选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扶持。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科研质量。学校准确定位科研管理与科研服务,进一步从分散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做好科研创新的顶层设计,加强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通过对项目、经费、人才等的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科研质量。项目管理上,认真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结项工作,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立项和结项,鼓励并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项目,着力提升科研项目档次。同时高度重视结项工作,严格规范,认真督促,将科研项目的结项情况与评优等级作为年度考核、奖励的重要指标;经费管理上,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湖北省及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对科研经费实行管理,按规范程序开支,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等自主立项管理经费均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校内公开评议、公示等方式进行遴选,对项目的遴选、立项、中检和结项等工作做到全程监督和规范管理;人才管理上,按照学校科研考核工作要求,按年度对全校教师,尤其是学校评选出的科研骨干科研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同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通过讲座、培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术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并进一步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端正学术风气。此外,进一步更新科研管理手段,推进科研工作信息化建设。经过数年建设,学校先后建立了15个科研网站,为科研信息交流互动与学术形象宣传展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化工作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