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是全国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两院院士15人,工科优势明显,具有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重大需求,积极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实行“因材施教”、“精英教育”,着力培养面向国家、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一线产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构建了校企联合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建立“4+1+1”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学校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采取“4+1+1”的6年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一年工程一线挂职、一年工程硕士阶段学习”。前四年为本科生培养阶段,第五年为工程实践阶段,第六年为工程硕士生培养阶段。自本科开始,学生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时间在企业现场学习;有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在国内大中型企业顶岗或挂职,在生产车间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学生毕业设计必须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可以毕业设计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实行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选课制。按照“面向工程,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的培养方案,学校结合实验班学生需求开设专业和选修课程,课堂教学全部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界人士主讲,外聘教师的授课量达30%以上;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分;课程内容突出“精英性”、“工程性”特色,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着重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创造力。
三是改革学籍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学校对试验班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学生入校后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专业,在完成四年本科教育后,可以继续完成工程实践和工程硕士阶段的学习,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以先就业后完成学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优化师资配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工程教学实效,切实培养“下得去、上得来、见效快、后劲足”和服务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人才,学校依托学科性公司、行业董事单位形成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在外聘企业专家授课的同时,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除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校指导教师外,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五是夯实基础平台,完善保障支撑体系。首届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有学生229名,涵盖矿物与材料类、冶金与环境类、机械类、材料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等六大工科类专业。为确保培养质量,学校采取指标单列、提前招生、广泛深入宣传等措施吸纳优秀生源,试验班学生来自全国16个省区,录取成绩平均高出当地一本线67.7分;优化管理平台,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成立由院士、资深教授、博导及企业一线专家组成的高级工程人才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培养过程顺利实施;与中国铝业公司、中铁二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举办高等工程教育论坛,组建由主要校领导牵头的课题组,加强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这项全新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及时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