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把开展感恩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强烈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采取多项措施,注重工作实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学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和同学、感恩国家和社会。一是弘扬传统,举办亲情感恩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心。举办“亲情三个一”活动,倡议大学生给父母一周一个电话,一月一封信,一学期一张成绩单;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比赛;召开“感恩--我的家人”主题班会;组织学生重温《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来信》;开展“感恩父母,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采访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寄语,制作并播放采访DV。二是师生互动,举办校园感恩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师长教诲、同学互助的感恩之意。举办“我的理想、实践和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洪战辉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20余场,宣扬老师、学生的感恩事迹;邀请校友、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与金展鹏院士进行“'金'语'梁'言”对话,以师生情谊感染学生。设立雷锋岗,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特别是困难、生病、孤寡、高龄和空巢老人,为他们提供点对点服务,帮助他们送米送菜,打扫卫生等等。2008年冰灾发生后,不少本地的老师、学生纷纷邀请因交通受阻未能回家学生到家中过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同学们第一时间将温暖和爱心送给同班级家庭受灾学生。三是走出校园,举办回报社会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情。利用寒暑假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一批优秀调研成果。曹裕、吴晓林等同学的调查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全校学生《关于湖南攸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受到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副书记梅克保的重视。开展“爱心家教工程”大型公益活动,每年选拔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为长沙市100个贫困家庭提供免费家教服务。七年来,共有1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坚持“不吃一顿饭,不拿一分钱,不缺一堂课”的服务宗旨,为长沙市各大社区家庭提供爱心家教服务。设立爱心酬勤基金,多年来学校师生一直为古丈县和宁乡县等爱心基地的贫困生提供资助。
在实施多个层面感恩教育的同时,中南大学还注重因材施教,做好特殊群体的感恩教育。一是贫困生群体。学校在帮扶贫困生方面,明确“经济资助,精神推进”的思路,在认真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开通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给贫困生布置“感恩家庭作业”,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和家庭。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刘亚品几年来坚持义务家教,深得好评。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少自己家庭遭灾的学生将学校补助全部捐给灾情更为严重的灾区人民。二是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学校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定期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座谈,并通过图片展等回顾历史,感怀过去。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为民族班学生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回西部工作,服务家乡建设。西藏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藏族学生立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学习努力,生活安心。2008届西藏藏族毕业生全部回到家乡就业,临行之际,他们为学校领导敬献哈达,表达感谢之意。三是后进学生群体。由任课教师、班导师、辅导员、关工委退休老教师与后进学生结成对子,发挥帮助指导作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干部和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后进生建立“一帮一”、“高年级带低年级”的长效互助机制;针对违纪学生,制定个人帮教计划,考核帮教效果并随时调整措施。组织开展励志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制度,及时交流情况,给予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在爱心、亲情的感化下,违纪学生的二次违纪率大幅度降低,90%以上的后进学生都能较好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四是毕业生群体。在毕业生中开展“临行之际”感恩系列活动。以“临行之际我们能为学校做什么”为主题在毕业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8%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心存感激,表示要认真做好毕业设计,为大学交上一份完美的试卷,坚持文明离校,走上工作岗位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发出文明离校倡议,在离校之前,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打扫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举办毕业生诚信教育,2008年毕业生还贷率比去年上升了11.9%。举办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报告会,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自发组织毕业生跳蚤市场,大部分学生将所得捐给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土木建筑学院毕业生设立感恩助学基金,从08届毕业生开始,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向基金捐款,用于资助在校其他贫困生。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