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山大学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教育,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一、从新生入学时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贯穿于本科生的四年教学计划中,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大一新生入学时即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思考职业生涯发展,树立职业目标;辅导员根据新生规划书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实施不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动力。学校每年都要联合广东省各地市人事局和人才市场定期组织面向基层的中小型区域性和行业性专场招聘会10多场,小型常规性招聘会200多场;还专门为大二、大三的学生组织实习生招聘会。2008年,根据学校目前几个校区学生的分布情况,学校在南校区、东校区、珠海校区分别举办实习生招聘会,让各校区的同学都有更多机会选择实习单位,使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实习经验,为毕业生了解基层、面向基层就业创造机会。
二、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树立典型,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大力组织宣传,营造自主创业、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学校密切配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广东省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项目,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报、校园网络论坛和横幅海报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氛围。宣传校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或自主创业成功事例,广泛开展讨论和宣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采用小规模的形式,如:“职业规划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形成范围窄、针对性强、效果突出的指导模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辅导、咨询和宣传教育,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
三、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学校在2006年就制定了《关于做好引导和鼓励该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毕业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在就业工作实施细则中,对于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地区就业的,制定了具体的奖励办法。
2006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召开“中山大学赴艰苦地区工作学生座谈会”,2006、2007年学校分别对赴艰苦地区工作的16、24位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地域的不同分别进行4000、3000、2000元的奖励。
为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学校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社团、创业比赛、创业实践等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机制。学校已开设由联合国劳工组织和共青团中央主办的KAB创业选修课;举办以创业为主题的讲座20多场,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政策,为更多的同学心理播下创业的种子;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与海珠区政府科技基地合作,成立“中山大学创业与实习基地”,推荐11个项目入围,在2007年度共有三个项目获得了市科技局科技立项,分别获得资助13万、15万、17万元;另有一项目获得广州市科技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5万资助。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创业社团,定期组织同学到企业参观考察,承办“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为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同学创造走入社会、了解创业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关于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有关政策,学校制定了相配套的措施。如: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保留学籍至服务期满;为参加“西部计划”的毕业生办理暂缓就业,免费保管户口和档案两年,服务期满即按照应届毕业生为其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积极与银行协调,为已办理助学贷款的同学办理展期还贷提供帮助;设立“中山大学志愿服务西部(山区)奖励金”,每位志愿者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的奖励2000元;具推免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该校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进行扶贫支教工作,可享受优先录取为免试研究生的优惠条件。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