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从六方面入手 加强德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009-10-28收藏

  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原则,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和院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工作体制,确立了服务、引导、管理、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三进”工作

  学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建制二级单位――思想政治学院。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研讨和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教师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实施“原著导读工程”,采用“访谈式课堂教学”、“答辩式讨论课”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

  二、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固本强基”工程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实施 “三个一”工程,即:一个支部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是一个标兵,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制度。建立了网上党员示范岗。通过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示范岗制度、学生党员承诺制度、共青团员“推优”制度、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度,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开展主题教育计划,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还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调研、座谈会及参观学习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充分利用广东作为近代中国革命发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的条件,先后建立了10多个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育基地、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了“全心全意服务青年,一心一意拓展青年”的工作理念,积极拓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2009年寒假,学校组织开展了针对返乡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调研活动,并形成汇集3000多名大学生调研成果的《2009,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调查文集》,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他们的调查报告材料详实,文风质朴生动,意见中肯,很有参考价值。”“他们的思想、热情和活动,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国家、人民、民族的关心和热爱”。

  四、搭建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红棉快讯、校报、电视、广播和对外宣传资源的共享,掌握了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建立了全国高校最早的网上党校――华南理工大学“求是园”。利用“求是园”这个窗口,自2003年开始,每年“七一”推出“党员谈心室”专栏,邀请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当谈心嘉宾,在网上与学生聊天,加强了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校团委和学生会建设的“百步梯”主题教育网站,以精彩动感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学生广泛参与,开辟了学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新阵地。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优质品牌活动。学校积极与企业、社区、部队加强联系,实行共建,探索出一条校园文化走向企业、融入社区、与军营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辐射力,推动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五、发挥国防生培养示范作用,推动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2000年11月与广州军区正式签订共同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2001年以来,共招收选拔了600名国防生,已有3届近200名国防生毕业到广州军区部队任职。国防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举止上成为其他普通学生学习的榜样、向往的优秀群体,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经过几年探索,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国防生培养、教育和管理机制。国防生培养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促进了军营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学风和校风建设。

  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在承担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咨询、团体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研究工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立校园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在校内印行心理杂志《心海航灯》,及时解答学生心理困惑。成立心理学社,组织开展心理学研讨和课外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普遍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适应大学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事业观、朋友观、恋爱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