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打造“四育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2008-11-04收藏

  华南理工大学紧紧围绕高素质、“三创型”、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广东实际和学校特点,努力探索和打造“四育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将育人与文化、创新、实践和服务等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

  用高雅的文化熏陶和塑造学生,坚持文化育人。学校十分注重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广东作为近代中国革命发源地这一“红色资源”,先后与深圳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了10多个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广东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及东南亚的区域优势这一“蓝色资源”,广泛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活动,让广大学生充分接受海外优秀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利用学校在广东率先开展国防生教育这一“绿色资源”,促使军营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融合,充分发挥国防生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二是打造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了“华南理工大学与南粤人民心连心”、“高雅艺术进校园”、“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世纪木棉’系列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三是抢占网络思想文化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学校着力建设了包括“华工新闻网”、“学生工作”、“就业在线”、“百步梯”、“求是园”、“清风园”等集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其中“百步梯”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华工新闻网”分别被评为“十佳全国高校学生网站”、“十佳全国高校新闻网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高雅艺术 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比二等奖。

  用创新的思维启迪和培养学生,坚持创新育人。突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百步梯攀登计划”等课外学术科技研究活动,努力拓宽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途径;建立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336个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近三年来,超过18000人次的本科生参与了各种创新和创造活动,学生发表论文18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参加各种国际性、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国际级奖44项,国家级奖145项,地区及广东省级奖243项。学校学生许少煌的创业项目“007OS.com”被“亿聚网”以200万元收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用奉献的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坚持实践育人。近年来,学校坚持在“红旗下成长,实践中成才”,在省内外建立了20个社会实践服务基地,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派出了7批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累计有超过10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四进社区”志愿服务,2万多同学参与了“实践炼青春,服务新农村”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去年教育部以工作简报形式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服务“三农”的情况进行了宣传,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用服务的理念帮扶和引导学生,坚持服务育人。学校强化育人与服务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在内的多元化奖学助学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优质的择业就业服务。2004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96%,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广东省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2007年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创新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努力构建“绿色和谐生活社区”,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完备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