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实力大幅提高,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攻关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组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持续增长。2004-2008年,学校科研实到总经费20.31亿元,其中2008年达6.33亿元;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专项在内的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此外,学校还顺利通过“军工三证”资质认证,成为广东省第一所通过“军工三证”资质认证的高等院校,并为学校国防科技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夯实了基础。
科研基地建设成绩喜人。学校坚持以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为载体,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目前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46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计委批复的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共建)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0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其中,2007年获批建设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批组建的“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由广东高校牵头组建的首个公益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成果质量大幅提高。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质量,着力培育和产出一批创新程度高、学术影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2004-2008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作为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示范工作单位,学校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前八位和广东高校首位,2004-2008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2248件,授权专利总量达到1019件,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广东省专利金奖5项和优秀奖3项。2003-2007年,学校发表的学术论文被三大索引(以SCIE、EI、ISTP计)收录7319篇次,其中2007年被SCIE收录618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2位;被EI收录1138篇,排名第13位;被ISTP收录653篇,排名第9位。
服务地方建设效果卓著。学校的科技工作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学校承担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经费数、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率、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等指标一直稳居广东高校榜首。近三年来,学校每年承担企业委托课题和政府部门课题超过1500项,解决了近10000个技术难题,每年为社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例如,在先进金属材料成形与装备方面,学校通过开展“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系列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和“高强度耐磨铝青铜成形”研究,成功研制出两大类1000余个品种的零件,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供国内100多家企业应用外,还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新增产值278.6亿元,新增利税84.4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和广东省机械装备零部件制造水平。学校注重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了一批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基地,攻克了大量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学校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承担了众多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任务,如北京奥运会摔跤场馆和羽毛球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建筑。
人文社会科研形成特色。学校依托工科优势加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协力解决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技术问题和发展难题。为广东省企业献计献策,在促使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依托省级文科重点基地及国家“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优势,加大科研平台对地方经济的助力作用。2008年,学校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荣获广东省政府颁发“广东省金融创新奖”一等奖,这是广东高校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机构。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