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重要支撑,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一直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广东特别是广州市建立了密切和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2006年以来,学校承担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达68项,学校建立了广州汽车技术中心、广州市纳米生物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市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州市中间件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国际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广州汽研院、万力轮胎研究院等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008年底,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冲击,学校与广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学校充分整合新能源、金属新材料与功能材料、轻工食品、海洋结构及船舶制造、集成电路技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相关科技和产业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国家工程中心及中试基地、高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陆续引入南沙开发区,构建起高校为南沙建设与发展服务的公共平台。并以此为突破,利用与香港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南沙区政府牵头共建南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组织科技合作研发团队,开展省部级、国家级重大项目攻关,努力把南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打造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为广州市、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为地方民生工程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学校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技术咨询等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智力等方面优势,不断加强与广州市政府的合作,主动参与地方环境治理。一是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科技研究。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开展解决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研究。正在开展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广东省共设有两个项目“东江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和“珠江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承担项目的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国家“863”项目“生态型堤岸与河道水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 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保证。二是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实践,切实解决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实解决广州地区地表水环境问题,学校承担了“广州市城区富营养化池塘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基于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的技术需求,学校组织力量针对污水处理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科研项目“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发挥智力优势,为环境治理规划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学校为广州市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以及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提供广泛技术咨询服务。学校有3名教师作为广州市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为广州市环保局提供咨询。此外,为切实解决广州地区地表水环境问题,为即将到来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服务,受广州市政府的委托,由学校对广州的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治理方案进行审核和把关,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三是围绕产业调整,培养高素质现代服务产业技术人才。为配合广州市作为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示范性城市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软件人才培训中心”。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学校积极与广州市发改委、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充分利用软件人才引进的补贴政策,积极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申请和办理学费补贴事宜,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软件行业领域学习和就业。针对广州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学校于2008年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的“阿里巴巴广东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为广州乃至广东的网络商务人才搭建更好的电子商务环境,掌握实用的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实训基地将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使他们借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同时也将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