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以奖助学金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8-12-26收藏

  自2006年开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广泛开展,其核心是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华南理工大学于2006年6月开始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主要从建立基于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研究生奖助金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一是提高奖助学金额度和幅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和学校都不断加大了研究生培养投入力度,大幅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的额度和幅度。学校建立以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科研有机结合的奖学金评定体系。引入竞争机制的奖助学金评定体系打破了保持30年的传统奖助学金“大锅饭”模式,奖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拓宽了,学生负担减少了,进一步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竞争、向上的学习风气,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充满生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迈出了非常重要的关键一步。在硕士生方面,取消原来所谓的公费和自费差别,实行奖励优等生政策。设立了三种奖学金,一等奖奖励一学年全额学费和4800元奖学金,资助比例占50%;二等奖奖励一学年的全额学费,资助比例为15%;三等奖奖励一学年的半额学费,比例在15%;最后一等,没有奖学金并且要交学费。仅此项奖学金的覆盖率就高达80%。博士方面,博士生除单位委培外100%不用交纳学费,所有人都会享受国家、学校和导师提供的助学金,一般来说,第一年会保证博士生每个月五六百元以上,第二年以后会在1000元以上。引入竞争机制的奖学金体系调动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奖助学金的评定体系中涵盖研究生平时的学习、科研等多方面,而且导师的评定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生想要获得奖学金就必须投入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科研方面。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争取一些科研项目,而且更加注意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当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和人性化评定体系,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公平合理和人性化的奖助学金评定体系。出台评定细则前,学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对话会,讨论研究生奖助金具体细节问题,反复征求、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出台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方法指导意见。为体现学科差异,制定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各学院根据学校“评优指导意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学院实际,经过认真组织、积极宣传、发动等一系列工作,制订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优细则。各学院评优细则体现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社会能力和学术水平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的要求,对研究生各门成绩的评定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减少了非学位课的评分随意性等。在评优过程中,严格依照评优细则,进行量化和“阳光”操作,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投诉,得到了导师和研究生同学的普遍认可。二是充分利用评定体系的价值导向作用,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奖助学金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因此完善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建立的评价指标充分考虑新的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换,特别是要将培养创新性人才纳入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文化成绩、思想表现等,努力构建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系,切实解决好研究生在评优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统筹奖助学金体系,保证每个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奖、贷、助、补体系,为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优良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学校给予各类奖助学金不同的功能定位,做到明确分工,奖优助贫。在奖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二者达到有机的平衡。学校目前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奖助学金外还有很多的企业奖助学金,学校将统筹这些奖助学金,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奖优助贫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此外,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提供多个助学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力争使每一个家庭困难的研究生都有相应的助学岗位,以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压力,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