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产学研模式助推广东产业升级

2008-10-23收藏

  目前,广东正在积极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学校瞄准时机,创新产学研模式,积极、主动地投身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实践,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广东省“双转移”,助推产业升级。

  一、发挥优势,打造多个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助推产业技术升级

  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过程中,产业技术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见长的大学,素有“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之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华南理工大学主动融入广东产业升级的大背景,通过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工业研究院和工业研究总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广东省产业技术升级。

  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支持创办高新企业,扶持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产业化。学校科技园是首批获准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人才和地缘优势,集中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培育。近8年来累计实现产值近40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园实施进园准入制度,重点引进广东省优先发展的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磁光一体化等。目前,84家入园企业大多拥有专利技术或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专利还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的空白,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环保、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新突破点的科技企业集群。通过科技园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已由单独以项目合作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全面科技合作的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研发动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园培育出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公司。其中,华工百川公司拥有专利30多项,计划于2008年底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以广晟数码公司自主创新的DRA技术为基础起草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已由信息产业部颁布为电子行业标准,DRA标准即将纳入到国际蓝光技术规格书中,这使我国在国际数字音频核心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此外,科技园利用学校“造纸与污染控制”、“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和校级工程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加强对专利技术进行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加快专利技术的转化,推动专利技术工程化,形成“研究、开发、设计、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近3年来,经各级工程中心转化的专利技术达到1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通过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中心的工程化及系统集成的“中高浓度纸浆少污染漂白方法与装置”专利技术,形成了配套完整的技术及设备,在广东、新疆、山东等省份的多家造纸厂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专利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又如,学校获得中国以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权的技术“电磁动态注射成型与塑化挤出”,通过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研制成功了电磁动态挤出机系列产品以及电磁动态注射机。该技术已推广应用到近百家企业,实现新增产值5亿多元,新增利税过亿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电磁式聚合物动态注射成型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中国专利优秀奖,以该技术为核心的项目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1年,学校在广东佛山筹建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建院多年来,佛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瞄准当地经济的发展,组织、承担了一批省市重大招标项目,将学校多项市场前景良好,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科技项目在佛山进行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除佛山外,学校还在广东其它多个地方建立工业研究院。如在阳江建立主要针对五金刀具产品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业研究院,在梅州建立围绕水泥新技术研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展技术服务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的工业研究院;云浮工业研究院则根据当地石材加工行业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学校已在广东全省建立起11个地方研究院或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地区的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了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2007年学校组建工业技术研究总院,统筹地方工业研究院,构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今年8月,学校工业技术研究总院入选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这是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随着学校产学研工作的不断延伸,一个集产学研合作、信息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成果孵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形成。

  二、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学校实施专利战略,加大专利工作的力度,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发明创造,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位列全国高校的前十位。仅2000年以来学校就申请专利1697项,其中发明专利1166项,占70%。学校多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分别授予“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专利工作先进高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05年验收成为优秀试点单位。2007年又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学校与企业共建了10多个成果转化技术平台,有效地加速了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例如,和乐百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共建了乐百氏―华工植物蛋白工程研究中心,利用中心的中试设备,多件大豆改性的专利技术很快开发成新型饮料,并在乐百氏集团投入工业化生产,使企业新增经济效益上亿元。又如,与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共建了水性涂料研究中心,利用涂料方面的研究优势,以及中心的试验和中式条件,成功开发出高性能聚合物乳液专利产品,该产品技术指标总体达到、部分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投产两年来新增销售额1.3亿元,2006年嘉宝莉公司为同行业中唯一获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三项荣誉的企业。

  三、创新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主动适应广东省产业发展需要

  加强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服务广东省支柱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立,从更高层面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行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积极建立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行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体系中的研究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行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创建。通过解决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引导整个行业技术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近两年,学校已牵头组建了机械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TFT-LCD战略联盟、工业废水处理战略联盟、陶瓷清洁生产战略联盟等1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例如,学校和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与科达机电、广东锻压机床厂等5家机械装备企业联手组建了“机械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将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我国家电、机械制造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行业和技术标准。二是积极促成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成立,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早,迄今已建立了10个国家级、6个省级高新区,认定高新技术产业5400多家,涌现出华为、美的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原创和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知名品牌和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为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今年上半年,学校与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联名发起成立“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迄今广东省已有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求加入协会。该协会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广东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智力支持。今年9月,学校与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合作开设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500强EMBA研修班,该课程在学校EMBA原有成熟课程体系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学员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方案,将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民营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增强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积极切入,推动广东省专业镇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近年来,广东省专业镇发展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专业镇是广东省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形成了具有国际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但也存在规模不够大、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广东省专业镇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为专业镇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在广东省203个专业镇中,与学校已建立合作关系的有60多个;在2006年纳入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费支持的6个与部属高校成功对接的专业镇中,与学校对接的有3个。对形成产业规模的专业镇集群,学校还在当地建立有针对性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着重解决专业镇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例如,学校与广东梅州丰顺县汤坑镇合作组建的“广东电声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铝合金铸件高真空压铸新工艺”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辐射到该镇80多家电声及配件企业,显著提升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仅一家企业节约设备成本就达1000多万元,汤坑镇也因此被列为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专业镇。

  四、瞄准前沿,参与广东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立

  广东省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历史性转变。在发挥工科优势,继续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的同时,学校也积极争取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广东省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建立。一是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为该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在2000年就开始培养电子商务(3+2)复合型人才,2002年电子商务专业开始招生,并设立了电子商务工程与应用硕士点、物流工程管理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学校瞄准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从事电子商务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截止2008年共输送电子商务类人才339人。二是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创建“院校授权培训中心”模式,服务广东电子商务产业。今年6月,由学校和阿里巴巴合作建立的“阿里巴巴广东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揭牌。实训基地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吸引广东7万多家网商会员参与,将成为国内实力最为雄厚的网络创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将采取“院校授权培训中心”发展模式,注重高效电子商务理论和电子商务实践的紧密结合。双方还将在电子商务研究所和实验室方面展开合作,成立创新科研中心,针对电子商务实际存在的问题,研发相应的软件,从技术层面来解决电子商务的问题。实训基地将建立广东省最大的电子商务人才库,一年以后将囊括珠三角等地所有大学和技术学校。此举将为广东的网络商务人才搭建更好的电子商务环境,掌握实用的电子商务实战技能,从而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就业与创业;此外,实训基地将为广东省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使他们借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同时也将为推动广东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筹建现代服务业研究院。针对广东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产业的决定,学校也正在积极筹备建立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整合现有的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以加强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力争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