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2008年寒假前夕,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华南理工大学团委组织广大学生利用寒假回乡之际,开展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型农村社会调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参与社会调研的学生多达3000余人,上交调研报告500余份。学生们采用问卷调查、村民访谈、访问当地政府、学校等形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思想、健康、监护人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一些典型的、具有特殊情况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详尽的调研。
此次调研使参与的学生受益匪浅,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无助和身心发育的缺陷,体会到了关注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更深刻地理解了国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在调研中,学生们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了解到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一、农村调研活动是“三了解、三走进、三提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延伸
华南理工大学已经连续多年开展暑假大学生“三了解三走进三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次寒假农村调研活动虽然是在今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五十年不遇风雪天气下开展的,但仍是成果斐然。调研活动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1700个村庄。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而展开的此次调研涉及面之广,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为学校首次,是该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延伸,是对寒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摸索,为以后进一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体系作了积极的探索。
二、农村调研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载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意识到了关注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有的学生还和当地政府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对所调查的儿童进行了后期跟踪,并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即每学期至少通一次信、谈一次心、送一本书、办一件实事以及与留守少年儿童父母作一次交流等)开展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此次调查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很多方面,不仅有最基础的生活、教育等问题,更有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思想、心理问题、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关注程度等问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史盛勇学生在调研报告中写到:“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中需要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但是这些儿童却无法从父母身上及时得到这一切。对这些留守儿童问题关注的背后,是对生命的信念,对教育的信念的理解和对祖国未来的关注。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有生命活力的人都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而我们的关注,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三、农村调研活动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业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青年学子们进一步树立了服务基层、报效祖国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农村调研活动是学校思想教育阵地的拓展。在农村调研活动这个生动的课堂里,大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有助于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机械学院大学生王磊磊选择的调查地点是自己的家乡湖北郧县腰岭村。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挨家挨户访问,冒着被误认为“人贩子”的尴尬,完成了调查地基本情况、低龄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低龄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生活对低龄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等四方面内容的调研和分析。他在“对策与建议”中说:“政府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社会要形成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风气,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家庭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亲情。有可能的话,我愿意毕业后回家乡做个小学老师,把我的爱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鉴于此次调研取得的显著成效,学校于4月3日举行了2008年寒假农村社会调研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学校也为此次寒假农村调研活动出版了优秀调研报告集,报告集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勤奋踏实的作风、科学理性的思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