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大学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大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实施“214人才强校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及建立完善杰出教授制度、首席科学家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学校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汇聚了一大批高素质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03年以来,学校净增院士6人,院士总数已达到10人;新增杰出教授5人;973首席科学家增加到3人;长江学者净增19人,从16人增加到35人;6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滚动资助2个,获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并列全国高校第2位),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85人,并从耶鲁、霍普金斯等世界一流大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22人,其中拔尖人才就有50人。目前,学校已拥有教授1323人,副教授23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占整个师资队伍的近50%。
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广大教职工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人才培养上,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向研究型大学的重大转变,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1:4提高到1:2,人才培养质量也显著提高。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精品课程18门;新增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新增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就获得4篇,入选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
二、学科建设上,2003年以来,国家重点学科数从15个增加到37个,列全国高校第5;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到27个,列全国高校第4;博士点从96个增加到228个,列全国高校第6;博士后流动站从16个增加到26个,列全国高校第8。
三、科学研究上,2003年以来,学校科研总经费从2.9亿元增加到8.6亿元,新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现17年来学校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一等奖零的突破;2006年获国家三大奖6项,在全国高校并列第2;2007年获国家三大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实现了14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四、社会服务上,学校在民用航空、磷化工等多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以来,学校又与四川成都、江苏苏州等相继联合建立了“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等23个高水平产学研校地企合作平台;还与五粮液集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在四川大学设立了每年金额达400万元的校企合作贡献奖等三大奖项。
五、师德建设上,学校广大教职工长期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以精湛的学识培养人,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以主人翁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面前,四川大学的教职工不仅出色地承担了抗震自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师生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工作秩序;同时还出色地承担了对地震重灾区的大力援助,不仅大量的捐款捐物,还组织了21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和专家学者服务团奔赴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四个附属医院收治危重病人3000余人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体现出了十分可贵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是抓住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二是抓住国家即将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和教育部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契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三是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四是不断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以人为本,真情为教职工服务,进一步加大为教职工办实事的力度。
(责任编辑 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