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支援灾区灾后重建,努力为加快重建、科学重建提供智力援助服务。4月,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由香港浸会大学资助45万元在北川县曲山镇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社会工作站,学校与中国社工协会联合向南都公益基金会申请资助20万元在绵竹市汉旺镇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社会工作站,旨在通过组织专家运用专业的方法协助灾区群众进行心理调整、重建希望和信心,促进灾区社会功能恢复,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为灾区加快重建、科学重建提供智力援助服务,为灾区基层干部做好社会工作提供帮助,受到当地政府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高度重视,切实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西南财经大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11月,学校作为牵头高校积极组织参加了四川省委组织部“灾区基层干部心理援助计划”,针对灾区乡镇、村组干部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实施“智库工程”,构建由海内外、校内外、老中青组成的跨学院、跨学科的服务社会创新团队,进一步服务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学校高度重视此次与香港浸会大学和中国社工协会联合在北川县和绵竹市设立社会工作站,确定专人筹办,并在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社会工作站的顺利设立和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专家服务,提供专业智力援助。为帮助灾区加快重建、科学重建,学校派出十余名专家教授积极参与由省委、省政府组建“四川省灾后重建专家服务团”,并分别担任了区域经济发展专家组、心理咨询与援助专家组和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专家组组长。学校设立的北川社工站和绵竹社工站将以较为成熟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制为专家服务团提供各种工作协助,并积极在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下开展各类专业社工服务。目前,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由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孔勤教授担任组长的心理咨询与援助专家组已经进驻地震灾区,将对灾区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接下来的时间,专家们将通过与灾区的基层干部们同吃同住,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开展培训、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在帮助灾区基层干部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协助当地政府逐渐构建起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援助求助信息平台,建立起心理师培训、心理援助及督导、危机预防与干预等机制,以促进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发展。
――抓住重点,多种形式开展服务。工作站面向广大的灾区群众,以弱势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注重恢复其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灾区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灾区社会的和谐。工作站定期和不定期派出义务工作队伍等到工作站,在专家的指导下,和专职社工人员一起,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社区工作,发现和培养社区领袖,组织各种业余文体团体,整合当地资源,策划和推行社区活动;组织青少年成长小组,对下岗、无业人员或残疾人员组织互动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的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使小组成员重获自信心,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引导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在社工服务中,注重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强调社区工作的过程目标,实现社区发展。
――着眼长效,建立持续工作机制。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站服务灾区工作的长效性,学校和工作站努力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服务工作机制。北川社会工作站招聘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长期驻在当地社区提供直接服务,并定期与香港浸会大学进行举行研究交流和工作检讨会议,就工作计划发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探讨,提出计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香港浸会大学还将对工作站的服务输送及服务质素提供定期监督和评核。绵竹社会工作站将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实现工作站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