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强调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中央要求,西南财经大学积极创新学生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博雅工程”搭建素质教育新平台
博雅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深入推进“博雅工程”,以“五大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是实施“带着梦想启航”大学生活启动辅导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引导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二是构筑“博涵艺文,雅润燕曦”大学生学养拓展计划,设立“春天?书香?读书人”读书月,开展“人文书架——经典名著”读书活动,“班班有读书小组,月月有读书会”,多读书、读好书已在学生中悄然成风;设立博雅大讲堂、文化素质讲座、博雅小讲坛、博雅沙龙等讲座体系,全面展现大学之道,培养学生的“大气”、“大爱”和“大器”;针对一年级新生推出的“科研启蒙”训练,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大门,激发科研意识,促进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勤学习。三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计划,以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在先进和高雅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四是实施学生关爱成长计划,大力开展学生领导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奖助补减”各项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五是大力实施“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计划,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互通和学分互认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二、以“导师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新机制
全员育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全员育人机制, 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由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来做的传统模式, 让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也都参与进来, 用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成人成才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学校大力推行“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导师小组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进行沟通, 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通过“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 解决其实际问题。导师小组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还要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 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 让教师既作“经师”更作“人师”。通过导师小组制,建立起了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 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做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以“通识教育”丰富素质教育新内涵
通识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的需求,认真审视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现实,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专业性与复合性互补的知识结构体系,综合性与可扩展性相契合的全面素质,多样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能力结构。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的传统理念,树立以尊重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开发学生个性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理念。基于上述通识教育理念,围绕“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三大培养目标,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学科优势平台,学校从2006年起开始全面推行具有浓郁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建立起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通识教育学院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组织平台。
所谓“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是指所有财经学子都必须接受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教育,也是财经学子共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在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财经知识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应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以及实践能力提升,旨在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所谓“专业教育”,是指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交融”,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一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渗透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二年级以后以专业教育为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贯穿本科阶段全过程,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和调整了原“三大平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课、提高类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起了“五个层级(即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个性化模块(即自由选修学分课)”的课程结构新体系,全面建设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通过通识教育学院探索建立了“1+3”学生管理新体制,一年级学生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二、三、四年级由各专业学院管理,并实现两者有机衔接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跨学科的认识视野、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也更加统一规范。这种管理模式,通过一年级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实现了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二合一”的“全方位育人”;通过在一年级(通识教育学院)建立导师制,并与专业学院导师小组有机衔接,实现了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通过第一年和后三年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全过程育人”。
四、以“三自教育”拓展素质教育新途径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构建了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以自我教育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学生“三自教育”新模式。为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学生会和班团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党委在学生工作部成立了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党建指导中心”,并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和平台建设切实使其成为学校党委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学院(中心)党总支党建工作的“服务者”、全校学生党员干部“成长培养的学校和展现才能的舞台”,使学生党员通过在学生党建指导中心的锻炼,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好充分准备、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改进综合测评体系、奖学金体系,进一步注重对学生主体的激发和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改进后的综合测评将现有综合测评考核制度与二课堂学分制度相接合,实现优势互补,搭建面向更广大学生的平台,淡化以分值进行综合评定的机制,更加突出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范围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技能培训类”等六大类;改进后的奖学金评选,表彰机制不再与综合测评的分数挂钩,实施分类管理,改进后的奖学金体系共分荣誉类奖学金、学习类奖学金,专项奖学金3大类,各级各类奖学金36项,学校每年经费投入1350余万。
五、以“五大典礼”建设素质教育新载体
校园文化是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学校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特别是通过创新校园典礼的内容和形式,“挖掘教育内涵、凝练文化意蕴、重视寓教于情、注重全员育人”,构建起有西财特色的校园典礼体系,让学生典礼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生动课堂。一是通过实行学生颁奖典礼分类指导,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内外奖学金颁奖典礼、特殊荣誉颁奖典礼、国庆典礼五大典礼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典礼的主角,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挖掘学生“五大典礼”深层次主题意蕴,凝练典礼风格,将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毕业典礼上,通过校长为每位毕业生授位、与每位毕业生合影,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毕业生产生浓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三是以情育人,通过入校宣誓、毕业宣誓、集体佩戴校徽、演唱校歌、嘉宾颁奖等关键环节,让典礼发挥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四是通过邀请学生家长、优秀校友、教职员工、企事业单位参与典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通过以上举措,校园典礼成为西财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学生德育、美育的生动课堂。同时,通过“校园自然景观”、“校园雕塑”、“室内壁画”等人文景观以及“货币与证券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潜在课堂”文化载体对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熏陶。
通过创新学生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都起到了明显作用。下一步学校会坚持改革创新,在提高素质教育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