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为破解教师队伍发展难题,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自2005年底以来,西南财经大学采取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引、用、留、走”一体化人才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呈现科学发展新局面。
完善“引得进”工作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人才激励理念和方法,实施高薪合同、聘期考核、人事代理以及长期教职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工资定价方面,海外人才年薪为协议工资,即根据其学科专业、科研水平、毕业学校、专业排名和工作经历等实行差别年薪;国内人才年薪则根据教学科研任务的不同情况,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年薪方案。打通不同用人体制转换机制,原来机制下的教师可以申请转为新体制用人模式,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符合相当条件也可以转为年薪制教师。通过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整体素质提高、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服务机制,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显著进展。学校引进人才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彰显金融特色,共吸引来自美、英、德、日、澳、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毕业的全职博士100多人,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的全职博士200多人。此外,学校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人理念,采取“柔性机制”,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为专业学院院长,聘请海外讲座教授、课程教师近180人次来校工作。
优化“用得好”工作机制。学校瞄准学科前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为导向,推进学科特区建设。在聚集50余名全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科特区取得突出成绩之后,学校成立了由国际著名金融学家菲尔?迪布韦克教授为院长的“金融研究院”。同时,瞄准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立了着力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发展研究院”。一批学科特区的建设,为国际先进的研究范式和中国问题研究相结合创造了平台,促进了学术学科的可持续进步与发展。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引进使用,打开了研究视野,激活了研究氛围,他们紧跟国际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步伐,引导教师们由传统研究范式向国际前沿研究范式转换,学术研究成果明显提速,社会服务质量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健全“留得住”工作机制。学校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以“211工程”建设为依托,先后实施了“新世纪人才工程”和“151工程”,通过教学名师和各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施“青年教师成长项目”,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每年滚动式重点培养扶持100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青年人才积极成才。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立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技术精、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地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为稳定教师人才队伍,营造和谐稳定的人才发展环境,学校注重人文关怀,严格按照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的身心和谐建设,建立健全定期联系制度,全方位提供个性化服务,切实加大对全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关心,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探索“走得掉”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建设,着力完善顺畅的退出体系,在保证师资人才总体稳定的条件下,实施制度性退出策略。聘期结束时的年薪制人才,未达到最低续聘要求,实行自动终止合同或者学院分担人才投入费用的逐步退出机制,达到人才有进有出的合理流动,使有限资源配置于更加优秀的群体,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用活人才,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