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财经大学坚持科研强校全面推动科研创新

2011-11-14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收藏

  西南财经大学把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牢,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战略,积极探索提升学校学术创新能力,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工作活力迸发。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一是科研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定并实施了《西南财经大学科研管理规范》,对科研成果的等级分类及认定、合作科研和优秀科研合作团队的认定、科研奖励、学术活动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成果发布与报送、非编制科研组织管理以及科研考核等更加规范。同时,完善以成果导向和质量优先的“三大体系,六大指标”为核心的科研考评机制和校院两级奖励机制,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科研组织载体创新不断发展。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在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团队组建、中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有力地促进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学校组建“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院”四个学科特区;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之后,学校还组建了四川省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成立了金融法研究中心、公共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以及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中心、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民间金融及法律规范研究所、风险投资和创业研究所等30多个非编制科研组织。三是科研范式转变持续深入,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通过“光华讲坛”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举行专题研究,推动科研范式转变,更加注重对教学科研人员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的培训和应用,并且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奖申报中鼓励、支持和重视新研究范式的应用。2009年,学校设立“211工程”三期青年教师成长项目,两年共立项181项,激励资助青年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2011年度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各有9项为该项目资助对象获得,约占53%;在已立项的教育部16个项目中有10个为该项目资助对象获得,占立项总数的62.5%。在2010年发表的A1、A2级论文中,各有5篇、10篇为该项目资助者发表,分别占总数的31.3%、16.9%。四是学术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彰显。“十一五”以来,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术评价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学术委员会学术评价和规范学术道德的功能,不断强化二级单位的学术自主权,进一步适应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精心凝练主攻方向,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一是科研主攻方向更加明确。依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科分类,在25个大类中,西南财经大学科研涉及17个门类,包括其中理论经济13个子类和应用经济的24个子类。从学科来看,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研究格局。随着“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学校科研的主攻方向确定为“国际金融”、“中国金融”、“西部金融”三大领域重大问题和“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创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体制创新”、“中国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创新”、“现代金融信息技术与金融计量方法创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公司融资选择”等五大项目。二是学术成果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3项,2008年以来高于全国7%的立项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1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2项,连续四年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发表B1级以上论文917篇,其中,A1级29篇,A2级128篇;共发表外文B级以上论文34篇,其中A级2篇;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98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三是科研经费迅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128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652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733万元。科研经费总量从2006年的572.5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090万元。

  学术影响持续扩大,服务社会成效突出。学校不断加强内外学术交流,打造特色学术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一是举办了“中国金融学年会”、“金融统计与金融计量国际研讨会”、“香港经济学年会”、“中国《资本论》年会”、“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中国西部管理论坛”、“金帝雅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160余场次。这些密集举办的高端学术会议对于宣传学校、学科及学科带头人,密切国际校际区域学术交流,加强信息沟通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打造了西财特有的学术品牌“光华论坛”,并成为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诺奖获得者恩格尔、米尔里斯、威廉姆森,国际金融专家罗杰斯等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和企业家都曾在此传经布道。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学校围绕支援灾后重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产出的一大批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被各级党委和政府采纳;自2009年启动成果报送制度来,共报送成果100余项。《汶川大地震中伤残者的康复与保障研究》获评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2010年度优秀咨询报告,《建立人民币区应对发展难题》、《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关于制定我国审计理论研究(2010—2014)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报告呈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直接报送四川省委省政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国内第一套绿色发展指数并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