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交通大学精心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和谐科学发展

2008-09-10收藏

  西南交通大学现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实践服务类和体育健身类等5大类型的学生社团73个,注册会员人数近1.5万人,约占本科生人数的50%。针对学生社团类型多样、人数众多、活动频繁的特点,学校精心规划、科学引导,积极推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和谐科学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大舞台。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了青春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三个保障制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通过“三个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一是“政治把关制度”。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社团指导单位和指导老师牢牢把握社团建设发展的政治方向;党委宣传部负责对学生社团开展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哲学社会科学讲座等活动进行严格审批把关;校团委、宣传部、国际合作处、保卫处负责对学生社团涉外活动进行联合审批,现场指导监督。二是“三级管理制度”。《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明确了校团委、社团指导单位、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实施三级管理的制度。校团委全面负责学生社团成立、活动审批、赞助管理、监督考核等重点环节;社团指导单位负责提供工作指导、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社团联合会负责“申请-审批-报告-考核-总结”流程管理、动态监督和过程考核。三是“安全出行制度”。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学校一律不提倡任何人以学生社团名义组织出游活动,如学生社团指导单位要求学生社团参加校外活动或外出考察时,要求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必须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以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三项引导措施。学校注重在经费支持、指导教师选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一是设立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今年起,学校每年划拨10万元作为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申报、经费审批的方式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各部门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也给予积极支持,并保证社会赞助全额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发展。二是加强指导教师的选配。校团委和指导单位负责为学生社团选配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专业突出的优秀教师作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三是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校团委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组织体系、资源体系、活动体系和培训体系,发挥共青团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团支部,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彩虹计划”,通过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来促进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从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三种强化机制。学校注重从考评、激励和研究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促进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一是完善考评机制。学生社团考核指标体系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对学生社团工作实行动态监督、过程考核,并以学期评定、年度表彰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建设,使各学生社团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二是确立激励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学生社团工作表彰大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干部、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于优秀的学生社团干部和会员,各院系在评优评奖、奖学金加分等方面也予以考虑。同时,切实把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三是建立研究机制。学校专门成立了“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工作研究团队”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团队”,以学生社团为重要对象开展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研究团队已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项。

  通过学校的科学规划、精心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旋律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们对学生社团活动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学生社团的会员们在社团活动中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每年都有多位会员荣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国际国内文体、科技赛事中也屡获大奖。

  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校园的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学生社团“网络红客”队伍积极参与校园网络BBS和QQ群讨论,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大力弘扬安全稳定主基调;学校社团联合会举办了“用责任理解青春”社团团支部主题团日竞赛,号召大学生正确理解青年担负的责任,在大学生中宣扬了理性爱国的主旋律。学生社团还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奥运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生活,又为学校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也体现显示出了学生社团在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优势。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