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以确保科学发展观“三进”为核心
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2009-07-28收藏

  为使当代大学生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增强学生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搞好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三进”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为“三进”提供体制保证。学校在原有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正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是集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立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实体机构,学院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等机构。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批真心相信马克思主义、热情宣讲马克思主义、执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确保科学发展观“三进”系统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遵循三点原则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明确目标,不辱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三进”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增强了教师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因而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二是深学、真信、悟透、善用。广大教师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契合点,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确保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体现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实效性;三是借助集体备课方式,将科学发展观系统进教材。依据《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相关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资料,在认真研读、集体讨论备课的基础上,瞄准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实际,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进”的教学大纲与讲解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将课程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材理论对学生的思想导向作用和科学发展观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搞好课程建设,为“三进”搭建载体和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围绕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两大层面展开。一是以“五个建设、三个精彩”为课堂教学重点,力求提升“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其中,“五个建设”是指:精心设计课件、整理鲜活案例、集成丰富题库、编写精炼教案、制作生动音像。“三个精彩”是指:精彩一节、精彩一章、精彩一课。二是借助视频、讨论、演讲方式,将科学发展观生动进课堂。进课堂行动是加强和引导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对课程相关章节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时,并借助视频、案例、讨论、演讲、专题报告等多种鲜活的形式,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将教材内容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机结合,活跃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轻松的氛围中获取多面性的知识与信息。三是借助学生课外活动、校园多种媒介,将科学发展观扎实进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讲与学生课外活动、校园媒介密切合作,配合学校总体安排,加大宣传力度,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征文、实践报告等多种内化、导引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体验科学发展观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导性,真正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三、抓好学科建设,确保“三进”质量。为确保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学校将学科建设有效融入课程建设、为课程建设服务作为教学工作的制高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硕博士学科点的建设,学校将学科建设凝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统计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向,突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有效传播问题,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为确保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也为实现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