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以研助教 构建“三三”制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09-06-05收藏

  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电子科技大学坚持用科研引领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深厚的学科底蕴和科研优势,实行以三大创新培养平台为核心,以三个互动的培养机制为辅助,以三个全程全员育人制度为保障的“三个链接”的创新培养体系(简称“三三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

  一、以三大平台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三大平台分别是:一是“3+6+X”课程建设体系,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培养。“3”指数学、物理、英语3门公共基础系列课,“6”指电路分析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等6门电子信息类学科基础课,“X”指各专业2至3门核心专业课程。对于“X”课程,学校各学院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由学术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利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在教学内容中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努力建设精品课程。二是各类本科生实验平台。自2001年以来,学校共投入8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了100余个各类实验室,建立了9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2004年以来,学校投入1000余万元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00余项,覆盖课程近130门,占设有实验的课程数的94%。目前已经构建了包括基础实验、专家实验、创新实验、跨学院学科实验等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保证有足够的学时、适度的内容和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40余个科研重点实验室吸收约10%的本科生参加300余个实验项目和科研课题;全校约30%的本科学生参与了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仅仅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电子材料实验平台、微电子工艺实验平台和应用化学实验平台每年就有近5000人次学生参与实验训练,有20%―30%的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习。该学院五年来本科生参加“973重大基础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934重大工程项目”、“40多项军工预先研究项目”共500余人,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33.4%。三是与企业建立生产实践基地。学校积极开拓校外生产实践基地,建立了包括成都、绵阳、自贡、苏州、湖州、珠海等地公司的众多生产实践基地,定期接受本专业本科生从事生产、研发等工作。其中许多同学表现突出,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得到企业的好评。

  二、以三个互动为辅助,实现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三个互动是指:通过新生教育课和各种讲座,增强师生互动。‘新生教育课’常会请院士、知名教授等来和同学们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未来目标。学校还开设了“成电讲坛”、“通信论坛”、“微固论坛”和“微电讲坛”等相对固定的学术论坛,其中“成电讲坛”一年数十次,已成校园文化品牌;而“微电讲坛”则是以每月三讲的频率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现已举办200多场。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授课,加强企业与学生的互动。英特尔、中芯国际、安捷伦等公司均在校开设了电子材料、芯片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建立家长报告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各学院纷纷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家长报告制,每年邀请在学术和工程上有着较深造诣的家长来校举行讲座,激励年轻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通过互动实践,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以“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李婕达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同时,大量毕业生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高校以及中兴通讯、中芯国际、苏州和舰、英特尔、安捷伦、华为、等国内相关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以三个制度为保障,实现全程与全员无缝对接。三个制度即:综合导师制,先由学生提交简历,师生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指导5-10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导思想、谈专业、立规划,形成了师生之间新型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创新人才档案制,该档案将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科技创新基金制,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学院建立相应科技创新基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全国赛事和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专项活动。目前,约2/3的本科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完成科技作品3000余件,撰写科技论文千余篇。另有约15%的本科生参加了各类科技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