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电子科技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只有86项,全年科研经费230万元。2007年,学校全年科技经费总量突破5亿元,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376项,产生了一批高显示度科技成果,基础研究实力得到增强,科研平台得到拓展,学校科研取得显著成效。
一、高显示度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明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成该成果的几项专利已成功转让给美国PMT公司,这是我国在IT领域向发达国家转让专利为数极少的成功案例之一。197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一等奖8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国家级科技奖的进展,在2007年,2008年每年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且每年都有2项是国防专用项目。
二、基础研究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紧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不放。2004年以来,学校共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二是紧抓国家“973计划”任务不放。“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973计划”任务16项,其中作为责任单位承担2项。2007年,学校获得了第一个由电子科大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这标志着学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
三、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三十年来,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相继获准在校设立。2008年10月,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另外,自1998年以来,学校扩大了与企业合作的推进力度,陆续成立了5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科研实力的增强,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充分发挥军事电子研究优势,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十五”以来,学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涵盖了军事电子全部技术领域和所有军兵种,共承担军事电子科研900多项,经费超过5亿元,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位,一大批产品在武器装备中发挥了作用,有力保证了国家急需重点型号工程的研制,连续四年获得武器装备探索计划项目支持。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学校目前已作为责任单位争取到核心电子元器件专项项目3项,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二是充分发挥电子信息领域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2007年,学校与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市政府与学校共投入2.4亿元,实现了东莞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学校与遂宁市政府及当地企业合作共建了四川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实现了钽电解电容器的产业化,使学校在电子元器件方面的科研优势转化成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生产的产品替代了进口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防军事工业做出了直接贡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