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波折的回家路,缺水断电的“非常”生活,几十年难遇的冰雪灾害,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家在灾区师生对2008年寒假的记忆。但面对雪灾、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些师生并没有坐在家中“静观风云”。他们有的扛起铁锹,加入除雪队伍;有的作为灾区人民的一份子,设法应对停电停水的艰难;有的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的挽起了胳膊,加入到重建家园的队伍中。他们的行为正在校园内广为传颂。
――一位党员的责任。陈鹏,电子科大光电信息学院25051040班学生,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双流乡,也是遭受雪灾比较严重的地方。陈鹏家所在的村子,刚刚在2007年的夏天遭受过旱灾。回家后,在高中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陈鹏立刻加入了村里老党员组织的“党员自救小组”,义务为有困难的群众送温暖,解决生活困难。在这个只有三个人的队伍里,陈鹏的主要工作就是和队友一起每天爬到村后面山坡上的一个堰塘里为10多户吃水困难的村民背水,每天上午、下午各背两次。由于路面结冰,原本看似不远的坡路,即使穿着水鞋、杵着拐杖,背一袋50公斤的水,还是得来回折腾一个半小时,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摔跤。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很少参加劳动、加上对路面不熟悉,陈鹏常会跌倒,但他很快就爬了起来,没有任何怨言将水背到得了癌症的沈阿姨和儿女不在身边的石婆婆家里。陈鹏说,“虽然这个春节和我以前过的不一样,但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名教师的表率。吴洁,电子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MBA项目副主任,老家在贵州都匀,雪灾严重地区之一。当吴洁返家时已停水停电多日了,当地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合力攻坚,除雪破冰。虽然也想乘这个假期好好休息一下,但吴洁还是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当地群众的抗灾队伍中,因为当地雪凝天气造成路面结冰,出行不便,吴洁不顾自己感冒多日咳嗽未好,冒着严寒,主动到河边挑水,为居民小区的老人送水,并下河洗菜,将洗净的菜送到老人们家中,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这一干就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情况好转了,吴洁才有时间休息。“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拿出一名教师应有的品质,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吴洁眼里,这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一个学子的回报。史峥宇,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05级学生,家在受到冰雪灾害的湖南望城县乌山镇。回家过寒假的史峥宇看到家乡遭受如此严重的冰雪灾害,就和村里回家的另外两名大学生一起,加入到了抗灾的队伍中。三名大学生义务为乡亲们送水、送煤、扫路、挪树保平安,只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这三名大学生就尽力而为。史峥宇说,“长时间的冰冻灾害天气,对家乡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影响,而这,正是考验我们这批喝着家乡水长大的年轻人能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回报家乡的时候。”特别是在看到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的送电线路工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在望城县变电站实施高压电线除冰作业,因铁塔坍塌而壮烈牺牲时,史峥宇更是感动,“为了抗击雪灾,他们连命都不要,何况我们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力劳动而已。”
――一顿饭的价值。侯碧波,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学院04级学生,家住湖南郴州安仁县龙海镇。在这个冰雪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侯碧波家门前那条省道部分路面被倒塌的高压线阻断之后,侯碧波一家就每天早早地起床生火做饭,为那些筋疲力尽的大人和小孩提供热乎乎的饭菜。那段时间,侯碧波家里的饭桌上,总是会多上好几个不认识的人。侯碧波说:“请他们喝口水吃顿饭,只是我们的举手之劳,我们只是想为大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这样,侯碧波和他的家人把家里提前准备的年货拿了出来,给旅途中的人们带去最至诚的温暖。
――一瓶水的温暖。王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05级学生,家在灾情严重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至今都还没有通车的小村庄。家禽被冻死、房屋倒塌、水管爆裂、电力中断,灾难在村庄里一件接着一件,但村里人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王霞主动承担起了晚上为孤寡婆婆送暖瓶的任务,每天婆婆睡觉之前,王霞就将灌好热水的暖瓶送到婆婆的被窝里,为她暖身子,有时白天的时候,王霞也常去婆婆的家里,和她拉家常,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婆婆是长辈,照顾她是我应该的。”面对众人的夸奖,王霞却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