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着力健全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培育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小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和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推进落实弹性学制、休学创业等政策,制定创新创业学分折算办法和申请休学流程等。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探索创办弘深学院、博雅学院、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CQU-UC)联合学院等创新试点学院,推行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打破专业壁垒,完善人才培养内部协同机制。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打开课堂、学校、国(际)“三门”办学,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对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化与两江新区、璧山区、九龙坡区等区县的战略合作,共建合作高地和实践实训基地。协同成立重庆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重庆市首个众创空间联盟和重庆大学创业园,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培训、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创客空间。
完善教学体系。结合“卓越计划”,推进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系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开设“新生研讨课”和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积极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模拟创业,实训创新,积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过程性学习评价,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通过讨论、演讲、专题报告等多种探究性教育形式,广泛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搭建实践平台。加强教学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把研究生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将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培养环节。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资源,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联合成立的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已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5个,资助启动金额105.6万元。依托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近三年共受理创新项目809个,资助创新项目343个,参与研究生超过1000人,资助金额近200万元,获得专利52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树声前锋杯”“挑战杯”“创青春”“英特尔—伯克利”等各层级赛事,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学术、科技和思维创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促进创业成果、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快技术企业的孵化与培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