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协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弘深学院和博雅学院,培养工程类及管理类学术型创新人才和基础文科类研究型后备人才;在部分学院开展大类招生,实行1—2年宽口径培养;推动63个专业实施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拓展学生发展路径;建立“课程讲座—大赛活动—基金资助—基地孵化”一体化的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加强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协同培养;推进14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办“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引进COOP工程教育模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开办ACCA试验班,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会计人才;与国外40余所高校合作,开展“学分访学、校际交换、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
加强通识教育,突出通专融合培养。着力构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大类教育及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广阔视野和创新意识。重点开发建设包含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践等四大类共计120余门通识教育新课程。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博雅学院,大力引进人文学科优秀青年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经典阅读》《大学国文》等一批通识教育课程。在选课和毕业审核制度上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和非限制选修课学分,鼓励学生跨学院(学科)修读课程。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研融合培养。推行“上好大学第一堂课”活动,鼓励资深教授为一年级学生开设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新生研讨课”。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突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思辨和交流能力;《大学物理》实施“以体验为引导,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高等数学》按学科大类实施分类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大班专题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60%左右的专业课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与学”;鼓励教师结合承担科研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多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课程,引导学生提早介入科研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阅读相关论文和科研资料,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创新意识。投入专项经费实施重大教改项目,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突出个性培养,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实行弹性学年学分制,学生在国内外同类高校修读的课程学分可以互认,方便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改革长期基于专业行政班的集中教学组织形式,推进和实施“先排后选”的排课方式,实行分级、分类、分项教学等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分散教学组织形式,让选课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自我规划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规范教学运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全过程培养,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自我调查及第三方调查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等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