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大学构建“123”概念验证体系 赋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2025-11-07 来源:重庆大学收藏

  重庆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利用优化重塑国家大学科技园契机,以“123”概念验证体系(一个机制、两个平台、三个维度)为核心,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堵点、断点、滞点”三重难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加速度。

  “权益约定”机制破赋权堵点,激发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深化成果赋权改革。探索“权益约定”模式,以协议方式将成果核心专利100%赋予科研团队,明确其自主转化权,实行“先奖励后转化”,提升科研团队的转化意愿与主导权,推动科研人员“零门槛创业”,有效破解“不敢转”的体制性堵点难题。优化确权制度流程。修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改革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采用“专利产业化+认股权”模式登记确权,与项目团队形成长期价值绑定,有效应对传统作价入股面临的即时估值难题并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保障分享成果转化的长期收益。强化成果转化保障。实施“权益约定”验证支持,市场化建设和运营概念验证中心,联合地方政府出资构建验证与中试资金池,建立“无偿支持+成功反哺+失败免责”支持机制,逐步形成覆盖“验证支持—种子基金—中试资金—落地政策”各环节的资金支持格局,为成果转化筑牢资金与管理后盾。2024年至今,学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的合同金额2.38亿元。

  “人才孵化+验证服务”两个平台补运营断点,构建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建立专业化的平台运营模式。结合学科优势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导产业,组建涵盖知识产权、专利代理、市场分析、法务财税和拥有基金及投融资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专职转化运营队伍,联合科研团队建立“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经理人”合伙转化模式,有效破解科研团队“不愿转”“不会转”的机制性断点难题。建强复合型的人才孵化平台。以年度概念验证训练营为载体,设置成果转化实践、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针对性开展“科学家—企业家”角色转化特训,提供全方位创业辅导、产业资源支持以及一线硬科技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等创业教育,构建“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业赋能”创新生态系统。筑牢梯度化的验证服务平台。提供项目遴选、可行性研究、竞争情报分析、工艺验证、性能测试等验证分析服务,成果培育阶段突出提质增量,强化专利布局和分级转化策略,提升成果成熟度;项目筛选阶段突出择优补缺,通过“调查评估—项目诊断—路演评审”三级筛选机制,精准识别高价值项目;验证支持阶段突出提效增价,提供产品性能测试与商品化开发,推动技术向产品跃升;转化落地阶段突出知产变现,定制应用场景对接与商业模式设计,防范风险,实现知识产权市场化变现。

  “破壁垒+促创新+强赋能”三个维度通转化滞点,助推成果转化持续迭代。打破产学研融通壁垒。强化学科交叉,组建多学科成果开发团队,重点推动“医科+工科”“医科+信息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加速熟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与产业链上下端对接交流,促进技术成果场景创新,有效破解成果转化产业化周期长、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科研团队“不便转”的效能性滞点难题。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推行“验证服务+市场要素”的资源整合特色模式,通过“+金融”联动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对齐验证立项项目和种子基金项目双标准,辅导转化项目争取重庆市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资金支持;通过“+需求”对接校友企业、龙头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榜单,促进技术联合攻关,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持续构建多要素协同下的“环高校”科技转化生态圈。赋能区域产业发展升级。强化校地合作,推动产业精准适配,联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六个地市构建起集验证、中试、孵化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基地平台,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实体承接载体,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路径;根据各地市主导和布局产业差异,定向培育适配产业及技术领域的技术成果,在各地市精准投放落地项目企业,培育孵化10家产业化公司,实现技术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

(责任编辑:苏鑫)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