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大学多管齐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11-11 来源:西南大学收藏

  西南大学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以四级管理体制为保障,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运行。学校着力构建“学校-学院-导师-辅导员”四级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全覆盖。一是学校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学校出台《西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办法》,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月听取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其他各部门负责每月召集工作例会,抓好思想调研、舆论引导以及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健全二级管理体系。学校设立了院级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院党政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每月举行例会,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强化导师责任制。建立“导师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1至2次研究生生活会,做到思想正确引导,学术严格把关,生活热情关心,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四是依托辅导员队伍。根据《西南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 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对研究生总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的学院配备1-2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具体负责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模式为突破口,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学校着力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建立校院两级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确保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学校提出《西南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意见》,强调创新学习形式,统一部署、分类组织、集中学习的方式,学校统一编制政治理论学习提纲定期下发至各单位,学校研究生会每周组织二级研究生会成员进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各单位分管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每月组织一次集中政治理论学习会;加强学习考核,要求研究生自觉主动学习,积极上交学习心得,并将政治理论学习情况纳入评优指标考核体系。

  ——以研究生党建、班级和社团组织工作为抓手,搭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学校着力发挥党建先锋模范性,班级、社团组织的带动力和凝聚力,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深入化。学校以研究生党建为工作中心,结合学科专业、年级特点,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生活观摩会、党支部互访互评、经验总结交流等形式,评选“示范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班级组织为载体,根据《西南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班集体建设的意见》,按年级或者专业划分班级,以“学习先进模范 争创优秀班集体”为主题,营造良好班风;以研究生社团组织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鼓励和支持其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领域,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引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前进方向。

  ——以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素养为着力点,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学校着力创新研究生培养学术科研素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和科研能力,积极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规范学术要求。学校制定并组织学习了《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规范》,严明学术道德规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二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学校大力支持研究生学术活动,形成以“雨僧讲坛”、“含宏讲堂”、“研究生创新论坛”等为代表的研究生系列学术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拓展学术研究视野;选派优秀科研教师指导研究生申报学校“挑战杯”、“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各种科研项目或学术竞赛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术研讨之中,做好研究生学术科研方向性引导,有效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校着力增强实践育人的生动性,多维度展开研究生实践教育活动,切实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锻炼能力;倡导研究生开展挂职锻炼、“三下乡”、“三进三同”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社会,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方针,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支持研究生以承接课题等方式参加面向社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活动,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切实让研究生体会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烈研究生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