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大学积极做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015-06-29 来源:西南大学收藏

  西南大学系统推进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和素质拓展,构建民族预科学生工作立体网络,取得积极成效。

  开展主题教育,推进“思想引领”工程。一是做好入学教育。利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组织好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民族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民族文化嘉年华、民族风情晚会、民族学生成才辅导会等活动,让民族预科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开展好党团活动。采取党团课教育辅导、观看红色影片、学习英模事迹等多种方式开展党团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注重人文关怀,推进“成长服务”工程。一是建立协调育人机制。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整体构建民族预科教育工作推进机制,系统规划民族预科学生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为民族预科学生在图书借阅、宿舍安排、信息服务和饮食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推进助学育人工作。制定《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奖助学金设置与奖励办法》,设立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在奖、贷、勤、资等方面向民族预科优秀学生倾斜,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三是推行阳光心理服务。打造民族预科学生阳光心理通道、阳光心理咨询室、阳光心理学校等服务站点,开展民族预科学生团队辅导、思想交流会等,为民族预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创新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拓展”工程。一是创新全员育人模式。构建“专家组、导师组、工作组”的“三层”工作机制,通过专家指导、导师引导、干部服务等形式,保障培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加强“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节庆文化”的“三维”校园文化建设,将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定为 “民族节”,组织民俗、节日、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民族文化展示。三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搭建“历史考察、民族调研、国情体验”的“三类”实践平台,利用假期组织民族预科学生回家乡开展实践活动,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